她說:「我覺得他們(中國)沒有公開來講的就是,這個方案能夠實現的前提條件,必須是中美之間對台灣問題達成一定的妥協或達成一定的共識。 這個我認為最終才是大陸認為最佳的選項。 」
美國持續且深度的影響台灣島上的政治決策,已經有長遠的歷史。 美國自詡為民主體制的領銜者,台灣對它來說是對抗另一個意識形態的前線。 但是意識形態與現實利益之間仍然存在權衡的空間。 例如,美國就算在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願意用《台灣關係法》來維繫與台灣島上這個政權的聯繫,卻也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 今年2月7日五位共和黨議員向議長裴洛西提議邀請台灣總統蔡英文前往華府演說,至今卻仍沒有實際安排。
美國在台灣的歷史上長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也有自己取捨的空間
台灣對中國懷有的既密切又抗拒的矛盾情結
而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所不能切身體會的是,台灣對中國懷有的既密切又抗拒的矛盾情結。 習近平一月二日提出的「黨際對談」邀約,對台灣某些政治人物頗具吸引力。 國民黨幾乎所有想要競逐總統大位的政要,都已經表明了赴陸和談的意願。 如同中國領導人若能解決台灣問題便能名留青史,台灣政治人物若有誰能解決中國問題,也同樣能獲得歷史聲譽。
德國之聲透過電子郵件聯繫到CSIS研究中心研究亞太區域安全與美國國防政策的葛來儀(Bonnie S. Glaser),詢問她:如果政治人物前往中國協商,華府會怎麼回應? 又如果中國在台灣扶植親中的總統候選人,透過民主的選舉讓他當選後,利用他的職權促進兩岸統一,華府會怎麼反應?
葛來儀:美國從來沒有反對跨海峽的和平協議或是統一
葛來儀在回信中表示:「台灣的總統候選人可以提出他想要的任何政見。 台灣想要與北京擁有何種關係,端看台灣人民的決定。 一個民選的總統有義務呈現一個國家的公民的多數意見。 美國從來沒有反對跨海峽的和平協議或是統一。 美國當局只有說過他們不支持台灣獨立。 」
台灣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二月中表示,根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只有政府委託的機構才能與對岸洽簽協議,若讓國民黨重新執政,國民黨就有權力依照條例,洽簽兩岸和平協議。
此話一出,引發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反擊:「別傻了,北京不是吃素的」,並說「兩岸和平協議」就是「統一協議」,已經開始研擬以「雙國會審議、雙公投」的方式提高授權門檻,加強民意對政治人物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