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各項生活條件改善,加上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長命百歲」對國人來說,早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影響所及,近年內政部每年定期公布的國人平均餘命,也迭創新高紀錄。惟學術單位所指的平均餘命,與一般人口語中的平均壽命,乃至於平均死亡年齡,究竟有何不同呢?
內政部統計處人員表示,「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是正式的統計名詞,係指假設一出生新嬰兒,在遭受到某一時期之每一年齡組可能所經歷的死亡風險後,所能存活的預期壽命而言。
也就是說,任一年齡層個體,皆可依其生存環境的各項主、客觀條件,以及隨著年齡漸長,可能經歷的不同健康風險,計算其平均餘命,「即某人到達 x 歲以後,平均尚可期待之生存年數,就稱為 x 歲之平均餘命。」
一般人口語中的「平均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則是指0歲嬰兒這一年齡組的平均餘命,即計算某個社會環境中,新生嬰兒依其性別不同,預期能活到幾歲的平均。舉例來說,內政部公布2017年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4歲,其中男性77.3歲、女性83.7歲,指的就是當年出生0歲嬰兒的平均餘命。
至於「平均死亡年齡」的計算方式,則完全是依結果論。以2017年國人平均死亡年齡為73.34歲為例,就是以當年身故的17萬多名國人的死亡年齡進行平均所得,與平均餘命或平均壽命的定義不同,也難以相互比較。
所以,《風傳媒》「西醫師生死之謎大公開」專題中所提之平均死亡年齡,就是某一年國內身故西醫師得年或享壽的平均。以2017年為例,全國總計181位西醫師的平均死亡年齡,就是79.6歲,相較於當年全國民眾的平均死亡年齡73.34歲,長了6.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