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南觀點:台灣不需要劫貧濟富的經濟政策

2016-04-09 07:00

? 人氣

台灣當然需要大力推動經濟發展,但絕不會是仰人鼻息受人宰制的依賴式經濟。(美聯社)

台灣當然需要大力推動經濟發展,但絕不會是仰人鼻息受人宰制的依賴式經濟。(美聯社)

拙文於4月2日《風傳媒》上發表,卻由於個人疏忽在標題上漏寫了一個「只」字,刊登時成了:兩岸關係拚比的是民主自由不是經濟!以致造成讀者們誤解,甚至勞駕王英如先生特意撰文指正(觀點迴響:兩岸關係真的只拚民主自由?)此純係個人貽誤,必須坦承認錯,並正式對所有讀者和王先生致以最大歉意。所發表的拙作原標題應該是:〈兩岸關係拚比的是民主自由不只是經濟!〉特此訂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關於王先生在賜正文中所提諸多觀點,本人虛心拜閱也順此敬做回覆:

擺脫傾中傾美的經濟依賴才是當務之急

首先,拙作通文中均未提及兩岸競合中的經濟或產業面貌,但並不表示我不認為台灣經濟發展可以輕忽。我曾多次撰文支持小英的五大產業創新,主要論述依據都在於:台灣經濟發展應優先擺脫過去8年來對中國大陸過度的經濟依賴,特別是金融的自主性。

關於台灣當前經濟的病徵,小英在選前的政見發表中已曾歸結三大關鍵問題:「產業的斷鏈」、「國際的斷鏈」、「法規制度的斷鏈」。也是因這樣的產業疏離政策而導致台灣經濟僵化倒退的零希望狀態。因此小英相對提出了3個連結的產業發展策略1.「連結未來」,就是掌握下一世代的產業發展趨勢,依據台灣的客觀條件和比較優勢,規劃推動前瞻性的創新研發中心計畫。2.「連結全球」,就是依據所規劃策略性產業特性,篩選出包括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等先進技術國家,做為台灣連結的主要對象。3.「連結在地」,就是串連各個創新研發基地,促進跨領域的創新,以及跨區域的整合。

新政府將要透過這「三個連結」策略,使台灣成為一個不斷鏈的創新島嶼,驅動台灣下一世代的產業成長動能。

在這樣的策略執行上我們大約可以更具體簡化為「在地性、全球性、未來性」。而其中的精隨就在於創新與多元。

要小確幸的依賴經濟?該走自己的經濟大路?

日本有過「失去的20年」之嘆,台灣則更甚之,姑且名之為「虛耗的30年」。然而日本在這GDP低成長的20年裡,她們通貨膨脹率幾乎維持在零,而房地產價格則是下降,因而人民生活的實質水準是提高的。更重要的,日本的貧富差距一直都維持在全世界最低的水準,直到近年才被荷蘭超越。

相比較下,號稱經濟急劇發展的韓國與新加坡卻是以貧富差距急遽擴大為代價。你如果去問韓國和新加坡人,過去十年來他們是否更幸福,很可能90%的人會搖頭!(參見〈台灣的出路:紐約時報為何羨慕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所以在討論經濟產業政策時,我必須特別強調一個基本信念:台灣需要的不是劫貧濟富的經濟發展政策,而應該是以社會發展、以創新多元為導向的經濟與產業政策。過度依賴的傾中傾美經濟型態,對台灣終將會是個無以自療的飲鴆之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昭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