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不少媒體和官員均將大灣區發展吹捧成「經濟發展和合作機遇」,但這個《綱要》的內容似乎更像是解決中國內部經濟問題的應對策略。
《綱要》將香港列為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的中心地區,強調香港的對外地位發揮,似乎是看中香港的自由貿易港口和準國家的對外地位,處理中美貿易戰和政治角力下的經濟和科技問題。就目前而言,香港仍然獲美國傳統基金會( The Heritage Foundation)連續二十五年列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美國政府的《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又稱《香港關係法》)也持續視香港與中國是不同的經濟體,具有獨特的貿易地位。香港企業亦可以在不轉口的前提下,輸入美國的高新科技技術。故此,香港的特殊貿易和科技輸入地位,可以幫大灣區解套,而且其地位在中短期內,沒有其他城市能夠取代。
對「經濟快車」期待恐成夢
不過,《綱要》如此鉅細無遺地闡述香港未來發展,以及將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策略,就肯定會削弱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自治和自行規畫政策的空間。將來在思考香港各項城市規畫和社會政策時,也極可能需要存有「一國先行」的區域思考。雖然說在整份《綱要》中,香港是最重要的國際對外窗口,但這必定與中國本身期望香港、澳門能以「一國」、「粵港澳」先行的思維模式有所落差,區域發展矛盾在未來也難以避免。
現時不少香港官員、工商界和專業界人士抱著「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的心態,享受大灣區這班「經濟快車」,恐怕這種期望在潛在的政治和經濟矛盾爆發後,將成為南柯一夢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69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