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轉戰舞台劇的導演吳念真,於2001年以自身對於平民生活的見識與體悟,創作出舞台劇作品《人間條件》,至今已經演出6集,故事背景包括世代衝突、夫妻離異、年輕人遠赴城市打拚以及未來的主人翁等,細細地刻畫了不同世代在社會中的生命歷程,吳念真在專訪中提到,當你糾結在某種生活層次時,「你就會很清楚那個生活層次的人的憂傷跟喜悅」。
台灣戲劇要通俗化 吳念真:先把觀眾做大,再談藝術
談到《人間條件》的緣由,吳念真說,這是他當年有一次在新落成的家中,跟導演柯一正等朋友在談到演戲時,想到他以前做電影的時候,第一個會改編的台灣文學就是黃春明,因為淺顯易懂,戲劇也是一樣;吳念真認為過去有很多戲劇,他看了就覺得不好看,台上表演跟台下觀眾有距離,從最後掌聲就聽得出來,「就是很勉強」。
吳念真認為,首要概念應該是先把觀眾做大,要把戲演得讓大家看得下去,先不要理會藝術,他以他最尊敬的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為例,山田洋次是把每部電影的觀眾當成習慣,讓他們在每逢過年都會固定去看山田導的電影,「你可以把戲做好,做到通俗,然後再來做其他事。」
吳念真笑稱自己是學會計的,「就像是開出版社,你總要出一些暢銷書,才有可能出一些冷門的書。」他認為劇團要有一個部分是可以保證今年收支、讓工作人員有薪水可領,其他可能會虧本的戲劇才有機會可以嘗試。
父親過世前對話不超過200句 讓吳念真體悟「溝通的困境」
再來是「溝通」的重要性,雖然現在通訊工具越來越方便,但人卻越來越陌生,吳念真說:「你會跟陌生人說加油,然後從來不跟家裡講話。」他認為台灣現在的教育或這樣的人格,讓最近的人反而最遠,他回憶爸爸過世的時候,他和爸爸的對話一輩子沒超過兩百句,這讓他到爸爸過世之前都有疑惑,到底爸爸是個怎樣的人,因此「溝通的困境」就成為他《人間條件1》的概念,而且要以喜劇方式呈現。
所以在當晚,吳念真就直接口述出一個故事架構,從簽賭六合彩的里長伯父親與自己小女兒的溝通困境,到小女兒被阿嬤附身,最了解爸爸的人再度出現。到了隔天,劇團的人找來打字很快的人要把故事寫下來,吳念真已經把故事的架構與起承轉合擬好,《人間條件1》的劇本就此誕生。
誰來演阿嬤?黃韻玲從被嫌到受讚賞
劇本出來後,找演員是個困境,吳念真筆下的阿嬤需要一個很會表演的人,因為台灣阿嬤講話的樣貌與十幾歲孫女要有差別,阿嬤講台語、孫女講國語也是兩代的差異,在柯一正的建議下,他們找來黃韻玲。有趣的是,一開始黃韻玲的台語語調不準,還被吳念真嫌爛,但過了兩星期要開始排演後,台語整個變了,吳念真說,黃韻玲回去問她媽媽,一句一句念給她聽,讓媽媽念正確的台語咬字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