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襲專制在台緣起緣滅 :《誰怕吳國楨?》選摘(1)

2016-04-24 05:30

? 人氣

吳國楨領導的省府團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制定、修正、頒佈了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以及縣市議會議員、縣市長與鄉鎮民代表等的選舉罷免規程與實施細則,一共三十項。並在縣市各級落實一人一票的直接民選。選民的熱烈反應令他感到振奮,在省參議會中,也為他贏得「民主先生」的美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在政治上,吳國楨同時也見證了世襲專制在臺灣的孕育成形。在這個過程中,他奮力抗爭,終不免敗下陣來,於 1953 年離職。吳國楨的抗爭及其後在美國發生的吳國楨事件,可說是五十年代後期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的前奏。

50年代初的東亞,在反共防共的政治格局內,日本與臺灣同在美國的保護傘之下。不同的是,日本政府一直謹守戰後由美國人設計的「麥克阿瑟(和平)憲法」,統治臺灣的國民黨則用「改造委員會」的名義來強化黨的列寧主義體質,用「動員戡亂」的藉口來架空憲法,為的是要維持獨佔權力,逐步實現蔣介石「傳子接班」的佈局。就美國國務院當初對臺灣的構想與設計來說,這其實是個偷樑換柱的「隱秘議程」。

近年來,隨著美國政府一些50年代東亞檔案的解密,國民黨黨史會存放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黨史資料的開放,以及保存在胡佛的50年代蔣介石日記的開放,使我們有機會瞭解美國政府內部國務院、國防部與太平洋軍區對臺灣國民黨統治集團的不同想法、設計與愛憎矛盾。國務院的對台決策層中,一直有啟用新人、倒蔣改革的想法。被這派官員相中的「新人」,文為吳國楨,武為孫立人,蔣介石只是過渡期人物。這在當時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我們同時也能進一步明瞭穿插其間的中國遊說團(或稱(參眾議院)院外援華團)在美國外交決策上發揮的作用。

中國遊說團是美國國內從國共內戰40年代國府遷臺的60年代期間,一直支持國民黨政權的非正式遊說團體,成員包括國會兩院議員、退休高級將領、媒體巨頭和企業人士。中國遊說團財雄勢大,跨越政、軍、企,乃至宗教界,主要涉及為國府爭取美援和軍售問題。國會議員藉杯葛其他對外援助案等手法,要脅通過援華(臺)撥款,軍售牽涉到軍火企業的巨大利益,也是軍方將領退休後經由「旋轉門」獲利的捷徑。

《紐約時報》曾在 1950 年 5 月 3 日(星期版)刊出題為「中國遊說組織」的特稿,描述這個組織和國府駐美使館及孔宋家族活動的關連。國會參議員摩爾斯(Wayne Morse)1952 年 5 月曾在參院提案,要求外交委員會調查這個組織「冀圖影響美國外交政策所做的活動」。結果也不了了之。中國遊說團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壯舉」,是一度曾利用雄厚的財力,將 Ross Y. Koen 在 1960 年出版的那本極有份量的著作《The China Lobby in American Politics》(美國政治中的中國遊說團),從出版社悉數收購銷毀,等於是用資本主義手法來變相「查禁」。1974 年,這本書才由另一家出版社重新推出,但論影響力,已成「明日黃花」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