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台灣講古》鄭成功是誰的「民族英雄」?

2016-03-16 10:58

? 人氣

泉州送給台南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石像。(BBC中文網)

泉州送給台南延平郡王祠的鄭成功石像。(BBC中文網)

說到鄭成功,大概多部分的人腦海都會浮現一個名詞就是所謂的民族英雄,但是這個民族英雄卻不只是台灣或者中國歷史的專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台灣的台南,有許多鄭成功當年從閩南沿海撤退到台灣時留下的痕跡,但是紀念他的延平郡王祠卻不是明鄭時期的建築。

「還我河山」

鄭成功之所以在歷史留下盛名,除了擊敗當時佔領台灣南部的荷蘭人之外,就是他希望以台灣作為基地、完成它心目中反清復明的所謂大業。

照講鄭成功應該會被後來拿下台灣的清廷所敵視。其實有相當一段時間的確也是如此,加上清廷實施海禁,不過後來卻有所不同。


延平郡王祠如今的面貌,中間就是供奉鄭成功的正殿

根據同治年間出任台灣海防欽差大臣的沈葆楨上奏光緒皇帝的奏折,其實在康熙年間就曾經下旨建祠幾年鄭成功,說是表彰鄭成功的忠義。

現在台南的延平郡王祠就是光緒元年奉旨興建的,在台灣算是少見的古蹟。不過在延平郡王祠之後沒多久,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慘敗、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日本接下治理台灣的工作,面對的是文化、語言、生活習慣都不同的台灣居民,鄭成功也成了日本治台政府安撫台灣人的重點。


延平郡王祠歷經多次整修,從閩南式、到日本神社式、原本的建築剩下不多

民族英雄

日本治台政府的理論是鄭成功的生母是日本人,鄭成功受過日本的傳統教育,又有日本血統,符合日本招安台灣人民的資格,可以拉攏日本與台灣人民的關係。

所以日本政府以日本神社的式樣擴建延平郡王祠、豎起了日本神社的鳥居,還打造了一座日本式樣的神轎,供居民們進行延平郡王出巡時所用。

日本治理台灣的時期,實施嚴格的日本化措施,許多本地或者來自中國大陸的神祇被當局禁止祭拜奉祀,少數甚至可以說是唯一可以公開祭拜、奉祀的就只有鄭成功。


延平郡王祠在鄭成功祠的後面,就是奉祀鄭母田川氏的祠堂

到了1945年之後,日本二戰戰敗、退出台灣,由於鄭成功和中國大陸之間的地理與歷史關係,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也是把鄭成功奉為民族英雄。

當時的接收大員白崇禧將日本人豎起的鳥居改成了石牌坊,上面有個十二個光角的青天白日徽,牌坊寫的是忠肝義膽。

延平郡王祠也逐步地修建成為中國式廟宇,在蔣介石執政的年代,鄭成功是所謂王師北上、收復京畿、還我河山的象徵。

台灣步入民主的1990年代,開始有原住民說,鄭成功也許是漢人的所謂民族英雄,但是鄭成功到了台灣之後,以平蕃的名義殺了許多台灣的原住民。

國共的看法


圖為延平郡王祠內的日本式神轎,也就是說延平郡王祠是日本時代少數能繼續祭祀活動的宗祠或者廟宇

到了台灣開放陸客到台灣旅遊,延平郡王祠成為了許多中國遊客遊覽的景點,泉州也送了一座龐大的石刻鄭成功騎馬雕像,樹立在延平郡王祠內,成為地標。

對長期接受「一中」教育的中國遊客,和當年蔣介石政權的教育一樣,鄭成功就是民族英雄,驅逐當時海上稱霸的荷蘭、和清廷局據隅抗爭、號稱剿滅附件沿海倭寇等等的事蹟,這些遊客朗朗上口。

有點諷刺的是,當年鄭成功死後,率清廷水師跨海而來、終於將明鄭滅亡的清將施琅雖然被封為靖海侯,其子也曾領軍到台灣平亂,但是因為施琅原本出身鄭家軍,後來卻降清,故而被後代歷史描繪成亂臣賊子。

多年來,施琅的故事在台灣除了歷史課本略微帶上一筆、篇幅遠比不上鄭成功,施琅到底是誰?在台灣也沒多少人知道。

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至今也有一百多年。如今在這個古蹟的對面,即將出現施琅的紀念館,隔街對望,這是否能說是歷史在捉弄人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