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翰專文:趕赴一場色焰盛宴—李錫奇的尋美壯遊

2016-04-16 06:30

? 人氣

李錫奇就這樣滯留在台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是生命的一種偶然,還是歷史的有意挽留?幾十年後李錫奇重憶這段往事,感到冥冥之中彷彿有什麼神明在支使著自己。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偶然、無意,但偶然和無意之中會不會有某種必然的命運在著意安排呢?人的一生常常只是關鍵的幾步。當年沒有邁出的這一步,改變了李錫奇後來的整個人生。

二,現代畫與詩的相濡以沫

李錫奇是幸運的,他滯留台北的一九五○年代後期,正趕上一場沸沸揚揚的現代藝術運動。

著名的台灣美術史家蕭瓊瑞在二○一三年出版的《戰後台灣美術史》中,把戰後台灣近七十年的美術運動,畫分為九個時期,依次是:

  1.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社會寫實風格的乍興」;
  2. 一九四九~一九五七「戒嚴體制與新藝術運動」;
  3. 一九五七~一九六五「畫會時代/現代藝術風潮」;
  4. 一九六五~一九七○「前衛探索的現實回歸」;
  5. 一九七○~一九八三「鄉土運動與現代藝術生活化」;
  6. 一九八三~一九八七「低限風潮與美術館時代的來臨」;
  7. 一九八七~一九九五「解嚴開放下的多元關懷」;
  8. 一九九五~二○○四「雙年展熱潮下的裝置、行動與數位」;
  9. 二○○四~二○一二「帝國邊緣下的自我建構」。

在這九章之後,第十章是跨越時潮之外的「海外藝術成就的拍岸與洄流」。(註1)

李錫奇無緣前兩波藝術浪潮,那是師輩們的事;但他卻有幸地參與了一九五七年以後迄今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全過程,並且執著地成為它的中堅和弄潮兒。

戰後台灣美術的發展,首先來自歷史的變局及其所誘發的畫壇的重組。最初的變化是戰後台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重返祖國懷抱,曾經主導台灣畫壇的日籍畫家的退席和日本繪畫元素的淡出,以及本省籍畫家以主人的身分重新崛起——以時任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支持的一九四一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為標誌,成為畫壇重構的一個重要力量;與此同時,戰後台灣的新生,也吸引了許多中國文化人士渡台參與社會的文化重建,同時也使帶有左翼傾向的關注社會民生的寫實主義畫風,成為這一時期繪畫的重要主題。

繼一九四五年之後,台灣又一次重大社會變局是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隨同而來的二百萬軍隊及其眷屬和其他人員湧入台灣,改變了台灣的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台灣畫壇的第二次重組便以大陸來台的畫家為主體:一方面是一大批大陸藝壇菁英如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等傳統畫家,延續了中國繪畫傳統在台灣的堅守和發展;另一方面是在當局的「戒嚴」體制下,將藝術捆綁在政治的戰車上,推動了以「反共抗俄」為主題的「戰鬥文藝」在這一時期幾乎的一統天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