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專文:不思考的台灣,討論課綱的意義在哪?

2016-04-19 07:00

? 人氣

也是配合「課綱」,於是有「一綱多本」。原意明明是在「課綱」要求的低標之上,課本裡可以多加不一樣的內容。有的課本會只要加三千字,有的加三十萬字;有的加運算細節,有的給豐富的數學史故事;有的強調社會發展過程,有的增加歷史人物人格典範...「多本」意味著「多元」,有百花齊放編出各種不同課本的自由,連帶也就有了學校、老師去選擇不同課本、不同教法的自由。老師們只要保證讓每個孩子都學到「課綱」、「基測」所要求的基本底線知識,其他的,你們就帶著孩子去飛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才是「課綱」,原本完整設計,環環配套,理想的教育內容。問題出在,這樣的理想,完全抵不過恐怖的現實。光是找來討論「課綱」、訂「課綱」的各科「專家」就搞不懂「課綱」的精神。接著又有課本出版商人為了利益忽視「課綱」精神的做法,編出了根本除「課綱」內容外別無其他內容的貧乏課本。最根本的,家長滿腦子想的都是考試,而不是多元知識與教育,於是江河日下,「課綱」、「一綱多本」、「基測」通通變質,變成什麼?變成了手段與目的脫節的,新瓶裝舊酒的課本獨裁、考試掛帥,而且這換裝的「新瓶」還很不適合裝舊酒,多加了使用上的麻煩,成了「擾民的聯考」,比原來醜惡卻誠實的課本威權、「聯考」定前途,還要更糟。

一切都扭曲了,大家順著如此扭曲的現實大談特談、大吵特吵「課綱」,有意義嗎?「課綱」編得再好,在今天現實的情況下,不仍然是阻礙孩子學習多元知識的兇手?

*作者為知名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