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批判到自我了解:《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選摘 (3)

2016-05-27 05:10

? 人氣

照顧自己,感受自己的感覺。(Mislav Marohnić@Flickr)

照顧自己,感受自己的感覺。(Mislav Marohnić@Flickr)

「走到陽台」,先讓自己冷靜一下

眾所周知,富蘭克林是位非常實際的科學人,早在兩百五十年前,他的個性就在《窮理查年鑑》中表露無遺:「這世上有三樣東西,堅如磐石,難若登天,那就是:鋼鐵、鑽石與了解自己。」他的建議是:「要觀察所有人類,尤其是自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你在談判與衝突的壓力下觀察自己與別人,就會發現我們有多容易被別人的言行舉止與說話口氣激怒。不論是小至夫妻吵架、職場爭執,或大至國家內戰,幾乎我調解過的所有糾紛都有相同的模式,就是:一個反應會引發另一個反應,然後再引發下一個反應。像是:「你為什麼攻擊他?」「因為他攻擊我。」就這樣周而復始。

當我們所有言行舉止都只是出於反應,就會落入典型的模式,我稱為「3A陷阱」:我們攻擊,我們屈意配合(換句話說,就是讓步),或我們完全逃避,而這往往只會讓問題惡化。又或者,這三種方式我們全都用上。我們也許一開始會逃避或讓步,但沒多久,我們就再也受不了了,於是反擊。然而一旦事與願違,反而會惹火上身,我們就又落入逃避或讓步的惡性循環中。

吵架也是要有方法論的。(網路示意圖)
吵架也是要有方法論的。(網路示意圖)

這三種常見的反應都不是出於真心。一旦引發「戰或逃」的反應,我們的血液就會因自律神經的高度活絡而流到四肢的肌肉,使大腦的血液明顯不足,思考能力明顯減弱。我們忘了自己的目的何在,往往做出違反心意的舉動。當我們出於反應而行動,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其實我們原本是有能力對別人造成正面的影響,讓情況好轉的,之所以會反其道而行,我們實際上抗拒的是自己的心意,我們否定的是自己。

但我們可以有其他選擇。我們不需要出於反應而行動,也可以學習自我觀察。在我的教學與著作中,我強調「走到陽台」的概念。陽台象徵心智與情緒的空間,那裡充滿洞見、冷靜與自我控制。如果人生是舞台,我們所有人就是舞台上的演員,從陽台這個地方看戲,視野更清楚。為了觀察自己,隨時前往陽台是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在進行任何艱鉅的對話,或是在談判的前、中、後各種時期。

我記得有一次在局勢緊張的政治仲裁庭裡,某國的總統憤怒地對我吼了將近三十分鐘,指責我未能看穿反對黨的詭計。當時,我之所以能保持冷靜,是因為我默默留意了自己的感受、情緒與念頭:「這不是很有趣嗎?我感覺下巴緊繃。我察覺到內心有些恐懼。我感覺自己臉漲紅了。我覺得難堪嗎?」像這樣,正視自己的感受,能幫助我消除那位總統對我咆哮引發的負面情緒反應。我可以從陽台觀看,把整起事件就當作是場戲。在恢復鎮定後,我便能與那位總統重新展開對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