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的台灣青年,儘管受日本皇民教育長大,讀書人自覺自醒的智識能力並沒在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之下消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次大戰後的二十世紀初是個全球啟蒙的動盪時代,印度獨立運動在甘地領導下日漸茁壯,日本本國內有憲政改革浪潮,中華民國也辛亥革命建國初成。台灣人在被殖民的困境中,面對迅速衝擊改變的世界,從啟蒙到自覺,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創辦《民報》、追求文化主體與政治自主之餘,心中也存有對歷史中國的憧憬,對政治新中國的幻想,特別是當時中國五四運動知識菁英如胡適、魯迅、陳獨秀等新青年,亟欲打破「暮氣攻心,奄奄斷氣」封建威權的文化革新運動,與台灣人想擺脫帝國統治,追求台灣新生命的奮鬥不謀而合。
《紫色大稻埕》這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