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倫敦「蝸牛」何處去?

2016-06-06 07:00

? 人氣

我就這麼來到「集體生活」的大樓,探個究竟。一進門,公關主任Stephanie Cornell領我到旁邊大廳,首先向我介紹所謂「公共工作空間」(co-working)的概念。「大廳裡將有四百個桌位,形成一個互動的『公共工作空間』(co-working),」她說,「剛起家的年輕企業家,可在這個公共工作空間裡租用辦公室,短期租約,原則在於便利和自行社區。年輕企業家在這個空間裡會有機會與其他同業者交流,建立他們的網絡,有助事業成長。他們並可組織自己的活動,我們的工作人員將協助組織這些活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公共工作空間的構想,已在美國舊金山,紐約等地實驗過,基本上是來自美國的概念,以前從沒在倫敦實現過。近來你在倫敦的Shoreditch地區可見到『公共工作的空間』,那只是在過去五年多來才逐漸發展起來的。」

倫敦「集體生活」(Collective Living) 私人住房計劃,年輕房客在客廳上網工作。(白曉紅攝)
倫敦「集體生活」(Collective Living) 私人住房計劃,年輕房客在客廳上網工作。(白曉紅攝)

「公共工作空間」是這裡「集體生活」住房計劃的一部份。這住房計劃的發起人是一位二十六歲的年輕富家子弟Reza Merchant,以前在倫敦經濟學院進修商業管理學時,看到學生找尋適當住房的難處,成立了「倫敦學生租房代辦處」,扮演起中介公司的角色。他那時感覺倫敦住房很缺乏,供不應求,心生商機,起了拓展青年住房的構想,於是在二零一二年創立了「集體生活」的私人住房計劃。

他的第一棟「集體生活」公寓是在倫敦夜生活豐富的Camden地區,那裡有五十個套房。後來他在Kings Cross,Hyde Park和Notting Hill等地建蓋了公寓,將套房

租給年輕的專業人士。今日他的Notting Hill公寓,每一套房的每月租金高達1668鎊,不是一般青年能租得起的。那裡的一位二十五歲的西班牙房客向我透露,一般房客都是高薪專業人士,他自己是倫敦市區裡的高薪廚師。他每月支付的1668鎊租金,倘若是在東倫敦一區,可租到三十多坪的一套公寓,而在倫敦三區或四區,可租到三房兩廳的整棟房。

到了今年,發起人Reza Merchant的「集體生活」住房概念真正得到落實。Wilesden Junction這棟大樓,看得出來是他夢想的實現。這塊地原本是棟空廢的辦公大樓,他在二零一三年買下了它,重建後成為今日共有五百四十六個房間的十一層樓房,遠遠從地鐵站都可望見,如今是這個地區的重點建築。它很有象征性﹕這個地區的貧富差距和住房困境。在這個住房條件不佳的地區,高聳的它似乎有些挑舋。

倫敦「集體生活」私人住房計劃,公共主任Stephanie也住在裡面。(白曉紅攝)
倫敦「集體生活」私人住房計劃,公共主任Stephanie也住在裡面。(白曉紅攝)

這棟「集體生活」住房的重點,在它的各項公共設施:圖書館、電影院、餐廳、酒吧、健身房、遊戲室、洗衣房、桑拿室、花園等等,無所不有,在裡面像在走迷宮似的,幾乎需要導圖。不過,這些現代感裝修的臥房每一間大約十坪左右,除了上床睡覺之外,沒有空間做別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