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們」:健康的使用「唯我」
簡泰爾與同事完成聚友網研究後,進行第二項實驗,這一次是針對臉書進行。他們任意分派一群學生花十五分鐘編輯自己的頁面或是擺弄Google 地圖。和聚友網的研究對象一樣,用臉書的學生自我感覺更好,差別是他們的自我重視程度提升,但是自戀程度並沒有。何以如此?研究者推論,臉書會促進一種社群經驗,人們會和別人接觸並且互相支持,然而聚友網卻鼓勵個人的表現狂。這項研究顯示,正確使用社交媒體,也就是強調社交的意義,其實可以提高自我價值。這也證實其他自戀研究的發現:真正的連結會降低自以為與眾不同的欲望。
如果想要確定自己在網路上不會完全失去本質,就必須走出「唯我」,轉為「唯我們」。
讓自己與真正的朋友為伍
我第一次進入社交媒體世界時,不但不知所措,也覺得孤單。我尚未在網路和任何好朋友聯絡上,因此數位世界對我來說,不過是必須讓他們留下印象的無臉觀眾。他們不是喜歡我,就是不喜歡我,這是我們唯一的關係,而這也是我對點閱人數著迷的原因。人們覺得與人失去聯繫時,被人欽佩和注意的渴望必然會激增。
想想看當你在聚會上首次認識陌生人時,你有「演出」的壓力,有「贏得好感」的強烈欲望。在社交媒體上,這種感覺更嚴重。如果你在介紹時說話結結巴巴,或是喝得有點茫,在鄰居辦的聚會上爆出髒話,可以指望大家在聚會結束時忘了這回事,而且在聚會結束前你還可以躲在桌子後面。可是網路記得每一件事──永遠不忘。你打上去的所有文字會一直流傳,每一個人都看得見,沒有低調這種事(除非決定退出)。因此,很難不陷入留下好印象的努力。
想要紓解這個壓力,在網路上的表現就要像在聚會中一樣。首先,找到你認識的人,愈多愈好。一個房間裡有朋友,總是比較容易認識陌生人。不過在認識新朋友時要小心。除非你想經營專業的社群,否則聚集數以千計的朋友或追蹤者是錯誤做法,這也是自戀者經常玩的遊戲。他們在沒有真正交往的情況下,只好做戲。這是「唯我」最糟糕的結果──滿屋子盡是精心打扮、搔首弄姿、吸引注意的陌生人。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時報出版《不用怕,自戀:找到愛自己剛剛好的位置,用自戀的正能量,點燃人生的活力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