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賣、團聚、日常,夜市擺攤大不易:名廚江振誠在士林夜市,看見最值得驕傲的台灣文化

2019-06-23 08:00

? 人氣

那些年,我們一起逛過的士林夜市

華榮街對面曾經矗立光華戲院,那是江振誠小時候看電影的地方,士林的第一間麥當勞也在附近的中正路上。「去光華戲院看電影,再去吃麥當勞,當時是很潮(hip)的事情!」江振誠說。因為很潮,所以不是日常可以從事的娛樂;潮流卻會汰舊換新,光華戲院、中正路麥當勞已相繼人去樓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江振誠是這麼理解士林的。以其住家為起點,他把士林夜市周邊區分為三塊,第一塊是華榮街與光華戲院,這裡有市場、學校、飲食店、娛樂場所,是他出生成長的基地;第二塊是廟口,亦即慈諴宮周圍;第三塊是陽明戲院,與慈諴宮連成一氣。

士林市場的遷移與改建,則牽動著士林夜市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再往前追溯,清末年間,慈諴宮廟埕廣場是民生交易中心,由於鄰近基隆河渡口,士林的農產品、大稻埕的貨物皆匯聚於此;至日治時期,總督府為改善環境衛生,將流動攤販集中管理,因此在慈諴宮對面興建士林市場,1913年動工,1915年落成啟用。1949年陽明戲院開幕,形成另一個人口聚集的據點,攤販、店面也在慈諴宮與陽明戲院間蔓生串連,市集規模逐漸擴大,慈諴宮與陽明戲院成為市集的二個中心,造就我們今日所理解的士林夜市。

1998年,台北市政府指定士林市場為直轄市古蹟,同時為解決消防安全與衛生管理問題,著手進行士林市場的改建與遷移。2002年,士林市場戰後增建的部份被拆除,保留日治時代的磚造建築,原有攤商則遷移至台北捷運劍潭站對面的士林臨時市場。臨時不斷被延展,士林市場的改建工程遭遇諸多延宕與遲滯,直到2011年才大功告成,人們卻早已認定劍潭站旁一望即知的生猛景象才是士林夜市,尤其,新的士林市場將小吃攤規劃為地下空間,許多人憂心「逛夜市」的氛圍將不復存在,而成為沒有靈魂的百貨美食街。2011年的聖誕節,基河路的士林市場重新啟用。

上述變化發生時,江振誠已離開台灣在外闖蕩。離家、返鄉、再離家,變動才是江振誠的恆常;他帶我們體驗的士林夜市,倒是一些長駐久安的所在。

離開華榮街,江振誠引導我們往回走,走回士林夜市的霓虹燈與電子樂,走回士林夜市的起點—慈諴宮。

團聚

人們到寺廟祭拜、祈福,有廟就有人,人群聚匯之處即為小吃集中之地。士林夜市內的慈諴宮也擔負這樣的功能,1880年建成,其廟埕廣場在當時就是交易中心,街坊鄰居來此許願、社交、吃飯,小吃攤也就繁盛起來。

江振誠帶我們到慈諴宮對面的一處魷魚蒜,沒人排隊,夾雜在諸多攤販與人流中,顯得樸實無華。攤上也就簡單幾樣東西,魷魚與蒜苗,篩網與沸湯,切片的魷魚蒜苗在沸湯裡浸潤片刻,起鍋再淋上沙茶醬與山葵,即完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