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著名的傳說、神話和民間故事
當莎士比亞不忙著拆解他人作品之時,他會沉浸在傳說、神話和民間故事中,從中汲取靈感。確定的例子是《羅密歐與茱麗葉》,貴族戀人因為家庭反對而分開,是中世紀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莎士比亞算準了那個故事有成為好劇本的潛力,而呈現出來的結果也確是如此。
在好萊塢,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是創造商機的公眾資源,《雷神索爾》(Thor ,2011)是修改古代的斯堪地納維亞傳說;《公主與狩獵者》(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2012)告訴我們一個全新敘事的童話故事;《超世紀封神榜》(Clash
of the Titans ,2010)把古典神話帶到一個嶄新的層次;每部電影都帶著創新的意圖,伴隨常見的素材,以及在票房上被證明出奇的成功。在莎士比亞的時代和現代的好萊塢,傳說、神話,和民間故事是豐富的靈感來源。
取材於歷史
莎士比亞最愛的題材靈感是霍林斯赫德的《編年史》。他從當中的歷史記載找到謀殺、復仇、權力和背叛的故事。事實上,莎士比亞相當熱愛歷史,他的十五部歷史劇有三分之一是來自於此,例如《李爾王》、《理查三世》、《馬克白》和《亨利五世》這些不朽的經典歷史劇。
隨著知名的故事和利用他人的作品,直到今天,歷史仍然是作家和創作高手的靈感來源。有史以來創最高票房紀錄的電影《鐵達尼號》和《神鬼戰士》(Gladiator ,2000),都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所虛構出來的故事。歷史故事當中潛藏著迷人的瑰寶與令人興奮的角色來源,一切都等待被挖掘,得到創造性的新收獲。
大膽利用新聞事件
大家都知道,現實總是比小說還離奇。沒有什麼比新聞更容易找到光怪陸離的真實事件。這些腥羶色的內容提供了寫作素材,是豐富的靈感來源。
莎士比亞完全知道要怎麼運用時事,在故事裡增加刺激性。以《李爾王》為例,這個故事表面上是以歷史事件為主軸,但這同時也是一六○三年著名且廣受爭議的案件。老態龍鍾的紳士阿奈斯利公爵(Sir Brian Annesly)有三個女兒,兩個大的設法想讓法律判定他老人精神錯亂,小女兒可妮莉雅(Cornelia)提出異議堅定表示,要維護他父親的利益,她的名字可妮莉雅被懷疑有相似性,可能是莎士比亞有意的連結。
不管莎士比亞有什麼意圖,《李爾王》在舞臺上創造了更大眾化的戲劇效果─部分原因無疑是參考了流行事件。
最近大眾類型的電影像是《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2009)、《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2010)、《魔球》(Moneyball ,2011)、《亞果出任務》(Argo ,2012),以及《00:30凌晨密令》(Zero Dark Thirty ,2012),很大程度上是真實事件,甚至有時在字幕卡上會打出「取材於真實故事」或「靈感來自於真實事件」。敘事細節若來自難得的或有爭議的真實故事,能加強電影的即時性與觀眾的情緒連結。
維持個人性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已有準備:憑藉你個人的經驗,最好是多一點痛苦的經歷。建議也許陳腐過時,但並不意味著它不是好建議。
我們不確定莎士比亞以個人經驗為素材的作品有多少,莎學學者對莎士比亞的私人生活所知甚少,只能從一些資料,像是他的孩子─大女兒蘇珊娜(Susanna)、龍鳳胎朱蒂絲(Judith)與哈姆奈特(Hamnet)窺探一二。哈姆奈特在一五九六年病因不明死亡,當時只有十一歲。保守猜測是莎士比亞對唯一的兒子的死亡感到深沉的悲傷,尤其在三年後,莎士比亞把他最好,最璀璨光輝的角色命名為哈姆雷特,很可能是莎士比亞把一湧而出的悲痛傾注於劇本裡,造就了我們現在這部廣為流傳的永恆傑作。
就像作家一般,我們本能地知道個人經驗無疑是我們的寫作根基,莎士比亞顯然知道這個道理:運用你的個人經驗─它將永遠是你豐裕的靈感來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跟莎士比亞學創作:連好萊塢金牌編劇都搶著學的20個說故事密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