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是史上公認最天賦異稟的作家,他超越了語言、文化、時間及地域限制,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創作天賦。環視古今中外,他的作品以優秀且匠心獨運的原創性而受到讚譽。
許多作家很好奇,莎士比亞是如何想出這麼多好故事,他的靈感來源是什麼?他去哪裡找點子?有些什麼祕訣?
實情會令你大吃一驚。莎士比亞「確實有」靈感來源,但莎士比亞的故事其實沒有什麼「原創性」。事實上,莎士比亞的三十八部劇本中只有兩部不知道來源,其餘都是偷來的─沒錯,就是「偷」,從一些明顯有跡可循的來源偷來的。換句話說,「莎學」學者確實找到了莎士比亞的靈感來源,各位讀者將會在本章中得到解答。
善用他人的作品
莎士比亞幾乎每部作品都是以先人的創作為本,例如《奧賽羅》直接取材自一五八四年在英格蘭出版發行的吉拉迪.辛提歐的《百則故事》(Hecatommithi )。莎士比亞將原始素材改編,提升摩爾人的地位,讓摩爾人當到將軍以及被冊封為貴族,他創造了西方文學史上第一位黑人悲劇英雄,但故事本質上是相同的。
同樣的,《哈姆雷特》是以古代斯堪地納維亞人為本。法蘭西詩人貝佛若(Francois de Belleforest)在一五五九年重述了這個故事。故事基本上跟原始文本沒有太大差異。
《威尼斯商人》則以十四世紀作家喬凡尼.菲奧倫提諾(Giovanni Fiorentino) 的《愚人》(Il Pecorone )為本;《冬天的故事》則看得到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的《潘朵斯托》(Pandosto ,1588)的影子。書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除了《暴風雨》(The Tempest )與《愛的徒勞》(Love’s Labor’s Lost )這兩部劇作外,莎士比亞其他的劇本很明顯幾乎都以他人的作品為基底。
當然,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講故事方式不只能被接受,甚至還是當時的常態。當時有許多作家是以他人作品為基調來創造故事。假如你以為現代大師有逐漸走出了這種慣習,那可能是因為你最近沒好好看電影─只是好萊塢會把這種作法稱為「重拍片」(remakes)、「改編」(adaptations)、「重啟」(reboots),以及「致敬」(homages)。
從過去到現在,編劇大師都會挪用某位作家的作品並從中汲取靈感。莎士比亞知道它是有力的工具,也不避諱把它們拿來用。當然,假如文本來源和莎士比亞你都讀過,你就會注意到莎士比亞的作品遠優於前者,他總是創造他自己的作品,把原始故事改編得更精采。這些例子很明顯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利用他人的作品,但是要創造自己心目中想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