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入學考試是怎麼回事,尤其是再熟悉不過台灣的入學考試是怎麼回事。她考很多次了,而且她還有德國考試的經驗做為對照。
她太了解在台灣是怎麼考試的。音樂班術科考試,永遠千篇一律是抽籤抽出的大小調音階、琶音、終止式,加上一首簡短的指定曲,再加上一首自選曲。自選曲完全沒有範圍,從巴洛克到古典到浪漫到現代,什麼都可以選。看起來那麼寬廣的自由,但多麼神奇啊,最後大家「自選」選到的曲子,卻會有很多重複,甚至有的曲子同一個班,就有三、五個人選。
那不叫做「有志一同」、「英雄所見略同」,而是考試與評分方式所決定的。不管選的是什麼樣的曲子,考試中永遠只聽頂多三分鐘,更可能是兩分鐘或兩分半鐘。一定要有能夠顯現技巧難度的,才有可能得到較高分。於是很簡單,所有的行板、慢板、緩板樂曲就都先排除在外了。一個音樂班的學生,從小學念到高中畢業,沒有練過任何慢板樂章,非但不是不可思議,甚至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手上從來沒碰過慢板樂章,這樣的孩子要他們怎麼能對奏鳴曲式有深入的了解呢?
再來,整首曲子在演奏技巧上不夠難的,也都不在選擇之列。不只如此,技巧難度高的段落出現在樂曲較中後段的,也不能選。最理想的曲子是快板,而且從一開頭就能顯現技巧難度的。原本廣大的樂曲範圍,一下子就縮到很小、很小了!
像這種入學考、大考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因為太重要了,必須專心準備,不能分心去做其他事。對音樂班考術科的孩子來說更可怕,不只不能做別的事,甚至不能做別種準備。讓李其叡極度沮喪的,是國三一年她又要再度面對那樣的掙扎──要像其他「正常」的同學那樣練琴嗎?國三「正常」的練琴方式,就是選定一首比自己既有程度難一些的曲子,一整年只練那首曲子,而且甚至不是練好整首曲子,而是只練前面的段落,頂多到五分鐘左右的地方。用這種方法,讓那五分鐘的音樂盡可能完美,來爭取高分。
一整年困在那五分鐘的音樂裡!那是多麼可怕的侷限!痛苦的還不只如此,李其叡的老師、李其叡自己,都不認同這樣的考試與準備方式,老師會給她新的曲目,陪她練不一樣的曲子,她自己會想要不斷地擴充音樂上的能力與理解,然而學校的環境,卻會一直將她拉回來,讓她意識到自己不是個「正常」的學生。
啊,神奇的考試制度使得一個想要努力學好音樂的孩子,在學校裡卻成了「不正常」的怪人?對李其叡來說,還有另外一份煎熬,她希望自己能看得開,但哪有那麼容易──用這種方式考試,根本考不出真正的程度,很多從來沒那麼認真、那麼好的學生,靠著拚命練五分鐘音樂就能得到高分。相對地,繼續練習整首樂曲的學生,卻很可能因而在分數上被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