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宜芳專欄:旅行的意義

2019-07-14 10:10

? 人氣

一次,住進東京墨田區民宿,散步時著迷於巷弄風景,卻繞啊繞的,怎樣也繞不出大馬路,後來發現很多電線桿上標有「町名」和「街區符號」,靠著電線桿指路前進,容易多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咦,為什麼東京有這麼多、這麼密的電線桿呢?好奇心大起,一查,相較其他國際級大都市如倫敦、巴黎的「無電線桿化」,日本全國現在還有三千多萬根電線杆,比起台灣更密密麻麻,名副其實的「電線桿大國」。有沒有發現,新海城的動畫電影中,好多好多火車、鐵軌以及電線桿啊,甚至不少日本人覺得電線桿林立、如蜘蛛網般的天空電網才是日本特色。

一次迷路讓我開始研究東京電線桿,多美好的意外。

不過老實說,旅行雖令人耳更聰、目更明,更多時候卻更是映照自身的不足。到日光東照宮,慚愧對德川家康所知甚微,對江戶時代歷史認識如此薄弱。到羅浮宮、到大英博物館,幾小時逛下來讚嘆之餘,也心知肚明自己無非是觀光客文化美容,博物館紀念品專賣店更吸引我流連。

旅行前旅行後,常常被感動地「立大志」,要加強這方面那方面知識素養,相關書籍買了一堆,當然放著居多。那次在西班牙大大驚豔於下酒菜,特地買了Tapas食譜回家,但從行李箱解放之後,再也沒翻閱過一次,更別提動手實作了。

期待把尋常日子過出旅行的滋味

偶而會問自己,為什麼對旅行的需求這麼高?能不能在家裡卻把日子過得像旅行,擺脫慣性,用更細膩的方式活著?例如,把交通工具從地鐵、計程車換成腳踏車和走路,每個禮拜搭捷運去探索台北(台灣)的不同區域,去找不同的咖啡店、逛不同的菜市場、看不同的風景?當我對東京地鐵比台北捷運更熟悉,實實在在是丟臉不是驕傲。

哪一天,當我能把尋常日子過出旅行的滋味,我會給自己拍拍手,再寫一篇「旅行的意義」。

*作者曾任天下文化執行副總編輯、時報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本文原刊《新新聞》1688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宜芳 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