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父母之後所展開的小我消融過程,對我們自己和孩子而言都是美好的禮物,不過,它必須經歷一段不穩定的時期。支撐小我的柱子開始動搖(如果我們能夠以覺知來教養另一個心靈,它們必然會動搖),時間點通常會發生在我們建立好真實本性的基礎之前。
這個過渡階段通常會出現在孩子出生到小學低年級的這段期間,它會引發伴隨著困惑而來的失落感。隨著孩子越來越獨立,我們的生命似乎出現了一處空缺,這個空缺長久以來都是由我們的孩子所填滿,一旦他們似乎越來越不需要我們時,這樣的空虛感就出現了。這個過程會在孩子邁入青春期時更為劇烈,特別是在孩子離家時。在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害怕看見鏡中那個真正的自己。對有些人而言,他們已經有太長的時間不曾想過有一天會跟孩子分開,一想到這個念頭他們就會心生恐懼。愧疚、悲傷與憂慮的情緒接
踵而來,促使我們想要躲回到名為「我」的那個私人空間。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有覺知地帶著重獲新生的潛能重返那個「我」的空間,就能開始體驗到自己與生俱來的本性,最終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孩子能以各種方式帶領我們進入我們未曾碰觸過的內心領地。透過這種方式,孩子為我們鬆開小我的箝制,幫助我們拓展對真實自我的認識,讓我們能發揮無條件的愛、活在當下及進入覺知體驗的能力。
生命中有孩子陪伴我們一起踏上這趟旅程,透過持續發掘自己的無意識,讓親子雙方互蒙其利,再加上有無數的機會讓你我擺脫小我的限制,邁向一個更真實的存在。想一想,這是多麼美好的禮物啊!
你的內在小孩,要靠你的孩子來幫他長大
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情緒能量印記,並在親子互動中把這樣的情緒狀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移給了孩子。直到我們在教養之路上有了更深的覺知,察覺到深埋在內心的恐懼、孤獨及謊言,才有機會擺脫這種情緒遺毒。
孩子的吸收能力極強,能吸收我們所有的空虛與瘋狂。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所經歷的,以及不當加諸於他們的情緒保持覺知。我們教給孩子的,只能是我們從生活所得到的洞見。如果孩子看見我們不斷將自己的感受轉嫁到他人身上,目睹我們為自己生命裡的匱乏體驗怪罪他人,那麼孩子將來也會以這種方式過日子。反之,如果孩子看見我們迎接內省的機會,並能夠坦承錯誤,他們也將學會如何無懼於自己的錯誤,並能超越它們。
覺醒父母意味著我們在親子互動中會問:「我是帶著覺知跟孩子互動,還是隨著自己的過去被觸發而做出反應?」焦點要永遠放在為人父母的我們這一方,我們必須向內自省,並且自問:「在此刻這段親子關係裡頭,有什麼其實是我自己的,不應該由孩子來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