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多數抗生素都運到牧場去了!每天從食物裡,我們到底吃下多少抗生素?

2016-08-16 13:52

? 人氣

抗藥性這麼古老,另外一個含意就是這個問題沒有那麼容易解決。我們永遠無法解除抗藥性,因為達爾文的理論是正確的。細菌群遭遇壓力的時候,以我們現在討論的這件事而言,就是微生物遭遇抗生素壓力時,總是有很強的趨勢會選擇抗藥性。推論起來,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發明一種治百病的超級抗生素。微生物太多樣了,大自然永遠有辦法找到新的「彈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的鄉村穀倉園地已經被飼養場、養雞場等取代,那裡面畜養了數以萬計的家禽和家畜。一座穀倉改成養豬場可以容納兩千多頭豬,一座養雞場可以容納兩萬多隻雞。農夫用那麼小而且髒亂的空間來養家禽家畜,為細菌的滋生與散布提供了極佳的條件。

但是農夫給家畜家禽吃抗生素,並不是為了讓這樣被圈養的家畜家禽少生病。事實上,農夫給牠們吃的抗生素往往劑量不足;也就是說,農夫給牠們吃抗生素並不是為了治療傳染病。大部分工廠式農場給家畜家禽吃的飼料和飲水裡面摻的抗生素往往劑量很低,目的在於提高餵食效益。這種低劑量抗生素的效果是「促進生長」(growth promotion)。

這種做法可以回溯到1940年代中。當時製藥廠發現,給動物吃抗生素比吃一般的飼料,肌肉長得比較快,體重也增加較多。我查閱昔日的文獻,發現1963年的一項研究很有意思。腸道微生物和抗生素彼此如何互相影響和作用,在那時已有描述,真的很令人驚奇(至少對我而言是這樣)。那些科學家當時自問說,他們觀察到的促進生長效果,是由抗生素本身(作用在組織)所致,抑或是抗生素對微生物系(當時他們稱之為「正常菌群」)的影響所致?所以他們就養了兩組雞隻,一組養在一般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常態環境中;另一組則養在無菌環境中。後面這一組雞隻已先養到其身體內外都沒有微生物存活。這兩組雞隻每一組都有一半吃的飼料摻有抗生素,另一半擔任對照組吃的則沒有。

一如所料,養在常態環境中有吃低劑量抗生素的雞,長得比沒吃的對照組雞隻來的大隻。但是養在無菌環境中的這一組卻讓人覺得很意外:有吃抗生素的那一半,並沒有長得比沒吃的大。所以這就表示,若要觸發促進生長效果,雞隻身上要有微生物才行;單單有抗生素是沒有用的。這是五十幾年前的發現,但是當時大家都不以為意,最後甚至完全把它給遺忘了。

但結果是,農民很快就發覺他們可以用比較低的成本,使他們養的家畜家禽增加百分之5、10,甚至15的體重。接下來的推論就是,他們會因此從每一單位飼料獲得較多的家畜禽體重。這個,他們稱之為「高餵食效益」(improved feed efficiency)。除了農民之外,製藥公司也發現,他們以公噸計量賣抗生素給農民,可以賺取巨大的利潤,以公克計量賣給醫生的利潤根本不能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