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IKEA去中國沒被打倒?因為它牢記自身特色!特力屋變成四不像,才會大敗收場!

2019-08-28 10:19

? 人氣

說得台灣像原始社會一樣。台灣也有電商,也有線上支付,但電商只是買到商品的「其中一種」方法。但在大陸(許多城市),卻是「唯一」的方法。你可選擇透過微信或支付寶,但首先要能上網。台灣會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北京,我的房屋合約在手機上簽訂、線上繳房租、有問題透過 App 找 「管家」 、晚餐用手機叫外賣半小時送到、生鮮蔬果和肉類會用保溫袋送來裡面還有乾冰、水電瓦斯費全用手機繳納、計程車有滴滴打車,連騎共享單車也用手機開鎖。很棒嗎?這麼方便的網上生活,來自於不便的實體環境。

北上廣深都會居民可以用手機搞定生活大小事,根本原因是實體環境的極度不便!

我住的社區距離熱鬧的國貿開車只約 20 分鐘(大約公館到中和的距離),社區有約半個台大校園大,社區外只有 1 家便利商店和 3、4 家餐廳,2 個超市(大雜貨店)其中只有 1 個有生鮮蔬果,離開社區的公車只有 2 線,這樣的地方,沒有電商是無法生活的。

台灣社區多只有3、4棟大樓,幾十棟樓的國宅社區就覺得好大,十字路口 4 個角有 3 家便利店,走到捷運站、公車站的路上都是小吃、服裝店、美妝店,加班太晚回家還能在全聯買生鮮。大陸這種超大型封閉式 「小區」 對治安管理有幫助,但 block 之間無法穿過、造成大馬路交通負擔太大,朋友告知,大陸也想像台灣一樣縮小 「小區」 規模,就有巷弄了,但是台灣似乎想反過來做。

為什麼電商在台灣,無法像在大陸一樣消滅了好多實體經濟?從都市計畫、政府法令、土地規模、消費意識、人際關係…等,大陸都有生成電商的 「機會」(舊的沒做好,就是新創的機會),但台灣沒有。標榜 「咖啡送到家」 的瑞幸咖啡來台灣,會不會風靡?

瑞幸咖啡挾「獨角獸」稱號,以驚人速度擴張,目前已悄悄與投行接洽、選擇上市地點(圖片來源:瑞幸咖啡官網)
瑞幸咖啡挾「獨角獸」稱號,以驚人速度擴張,目前已正式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圖片來源:瑞幸咖啡官網)

我猜不會。坐電梯下樓買杯咖啡 10 分鐘,還能聊聊天、吹吹冷氣、交個電費,還確保咖啡是新鮮沖出來的(只有颳颱風時,確實很想要有人送來!)。在清境、蘭嶼都有便利店的台灣,你反正得要出門去上班、上學、做生意,何不便利店解決了呢?

如果是從大陸來台灣的記者,會不會說: 「台灣實體商業崛起衝擊,絕對也會發生在大陸」 ?換個說法,就感受到荒謬性了。

「常駐上海,觀察市況做應變」?

但上海無法代表全中國!

有一年,陪著朋友去算命,大師以為我也要算:

大師: 「你很適合出國發展!」

我: 「大陸算不算出國?」

大師:「這要看你怎麼解釋啦!總之不要待上海,越遠越好」

我只是陪著去、沒給錢,所以大師沒跟我解釋不待上海的原因,但到了大陸我就理解了。大陸每個省市都很 「地方自治」,比如中國移動手機號,在每個省市都有不同方案,十年前,北京、上海都能用的充值卡拿到浙江不能用,要買當地發行的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