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不只果肉好吃,果殼還能控制血糖。北醫大研究發現,山竹殼富含「山酮素」,動物實驗證實可降低糖尿病老鼠的血糖,甚至可保護胰臟細胞,具有發展成糖尿病藥物潛力。
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在記者會中公布這項研究成果,參與研究的北醫營養學院副院長謝榮鴻表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突破4.2億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5至2018年台灣糖尿病盛行率不僅高達9.1%,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第5,每年奪走超過9000條寶會性命。
謝榮鴻說,有「果后」之稱的山竹是東南亞地區常見的水果,一般人大多食用山竹的果肉、果殼則進了垃圾桶,但泰國傳統文化中,山竹果殼可治療腹瀉、感染、發燒等疾病,近年國際間也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山竹果殼可能具有治病潛力。
北醫大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山竹果殼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植化素「山酮素」,具有強大抗氧化力,謝榮鴻指出,根據現有文獻,山酮素有8大保健功效,包括維持血糖與血壓穩定、改善皮膚病、改善火氣大、抗發炎、改善過敏體質、調整免疫系統、輔助癌症治療、抗菌效果等。
謝榮鴻指出,研究團隊耗時6至7年,在30至40種山酮素當中找到名為「山竹酮素」(α-mangostin)的成分,對於血糖控制相當有效。
研究團隊將32隻罹患糖尿病的實驗大鼠分成4組,其中1組維持正常的飲食,其餘3組分別餵食1克、2克、5克山竹全果取出來的山竹酮素,8週後食用山竹酮素的大鼠血糖分別下降14%、25.6%、27.6%,在胰島素阻抗性方面也分別下降18.6%、30.1%、33%。
很多人都知道,吃飯過後血糖會上升,這時人體會分泌胰島素將血液中的血糖消耗掉,但實際機轉究竟是什麼,糖尿病患者又為何無法消耗血糖,始終一知半解。
謝榮鴻解釋,正常來說,飯後血糖一旦上升,胰臟就會分泌胰島素,這時扮演信差角色的胰島素會跑到各個細胞外面傳遞訊息,叫細胞內負責載送血糖的貨車到門口載貨。
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胰島素傳遞訊息的功能變差,也就是俗稱的「胰島素抗性」,這時胰臟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消耗血液中的血糖,久而久之導致胰臟過勞、胰臟細胞死亡,更可怕的是,當全身各個器官長期泡在糖水當中,會使許多蛋白質失去原有功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
謝榮鴻說,研究發現,山竹酮素可以強化胰島素傳遞訊息功能,胰臟不用分泌更多胰島素,可望避免胰臟過勞受損,同時也能避免多種併發症發生。
過去坊間雖有傳聞指出,只要以山竹果殼煮水飲用也有控制血糖的效果。但謝榮鴻指出,山竹酮素是脂溶性物質,很難煮進水裡,但一般山竹果殼又很難直接食用,單以果肉若想吃到有效劑量,恐怕糖分攝取將破表,只能以萃取方式做成食品,未來也具有研發成糖尿病藥物的潛力。
謝榮鴻呼籲,糖尿病患者想控制血糖,除了應按醫師囑咐用藥外,運動也是控制血糖的良方,運動時肌肉拉扯、收縮同樣能誘發貨車到細胞門口載送血糖,降低血液中的血糖量,建議糖尿病患者趁著用餐過後,到外頭走走路、拉拉筋,都對血糖控制有所助益。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