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關燈OK,加稅漲電費No Way!為什麼減碳都拿機車族開刀?學者:機車族最容易改變

2019-09-19 16:14

? 人氣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民眾環境態度已經相當成熟,但將認知化為行動,似乎不如預期……(圖/Pixabay)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民眾環境態度已經相當成熟,但將認知化為行動,似乎不如預期……(圖/Pixabay)

低碳民調說什麼?

大家都知道節能減碳很重要,也能做到隨手關燈、少搭電梯......但說到增加電費、徵收能源稅,半數民眾立刻反應「為什麼要我們去做?」這一切究竟是貧富差距的作祟、教育程度的落差,又或者另有隱情?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兼任研究員,自 1980 年代開始研究台灣人環境意識,至今已三十多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7 年,蕭新煌主持「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團隊以電話抽樣訪問 1211 位台灣民眾 ,了解國人環境意識和行為,以及低碳政策的偏好。

結果發現:民眾的環境意識已高度成熟,也能贊同政府應有所為的政策,但對個人需要付出較高代價的低碳政策,採取保留態度,顯示國人的環境意識仍然存在知行落差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兼任研究員(右 1),2017 年主持「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研究員(右2)以及臺北市立大學許耿銘副教授(右3)。(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兼任研究員(右 1),2017 年主持「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研究員(右2)以及臺北市立大學許耿銘副教授(右3)。(圖/研之有物)

Q:台灣人的環境意識夠成熟了嗎?三十年來,國人的環境意識經歷哪些階段?

蕭新煌:三十多年來,國人的環境意識有長足的進步,主要原因是:經濟成長讓人民有餘力「衣食足,知環保」、民眾環境受害感逐漸擴大、知識份子以及環保團體的倡議。

我將台灣人的環境意識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環境汙染、生態破壞、氣候變遷。

1980 年代,台灣經濟大好,人民環境意識萌芽,開始發現「環境汙染」問題。怎麼發現?靠五官。眼睛看到空氣汙染,鼻子聞到惡臭、耳朵聽到噪音、皮膚感覺到灰塵……民眾從日常生活感受到的水汙染、空氣汙染等等現象,直接建立受害感。

從 1985 年的民調可知,當時國人關心環境問題主要為:公共衛生疾病 (78.5%),食物、水、空氣汙染 (71.2%),但對於生態保育 (28.1%)、氣候變化 (25.6%) 等等需要更多先備知識的議題,還沒有太強烈的感受。

資料來源/蕭新煌,1985:145。圖說重製/林洵安。(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蕭新煌,1985:145。圖說重製/林洵安。(圖/研之有物)

到了 1990 年代,知識和閱聽能力的擴大,民眾環境意識升級,開始意識「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人們受害感也從自身受害,擴及到動植物受害。當時環保團體喊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就是大地反撲」等等口號,建立起生態保育與人類命運的連結。

2000 年以後,從國外傳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低碳等等新興名詞,再次提升國人的環境意識。再加上,近幾年的極端氣候,創紀錄的高溫、超級暴雨、水旱災頻仍,也讓民眾環境受害感越來越強烈、範圍越來越擴大。

過去都是窮人家,農民、勞動階級受害,現在暴雨一來,不但底層民眾更受害,停車場也會淹水,波及中產階級。可說是全民受害、人人有感!如何將民眾的受害感連結到全球變遷等抽象議題,成為當前知識份子的重要挑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