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知道評審有沒有讀到那封信?但《祝我好孕》還是被分為「12歲以下不得觀看」的「輔12」級。依據電影法「電影分級審議規定」,「輔12」是影片情節或對白有「 犯罪、暴力、恐怖、血腥、變態、玄奇怪異、社會畸形現象、性表現或性暗示。 」會「對未滿12歲兒童之行為或心理有不良影響之虞」。
生產應該被正面、正確、正常的看待,以生產教育為主題的紀錄片《祝我好孕》被分為「輔12」級,凸顯了我國電影分級制度的問題,「電影片分級審議會」應該公開審議結果,檢討現行量表化、缺乏思辨與對話的審議制度,對紀錄片或有特殊性質的作品,在分級前應充分理解創作意圖與社會意義,而非以同一把尺丈量所有的作品!
文化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審議委員是採「多數決方式」判定級別,這種「涉有孕婦生產過程,並有裸露兩乳、陰毛及血淋淋之胎兒與胎盤全紀錄畫面,其表現方式對未滿12歲兒童之行為或心理有不良影響,故列輔導12歲級。」(此段文字引自中國時報報導)
我們想請問文化部,為何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申請業務--電影事業--電影片分級審議查詢--影展電影片分級審議結論」的網頁上只有「一片空白!」(圖片為2016年10月15日的網頁截圖)接著想問,審議委員是否根本就忽略了生產教育紀錄片的背景脈絡,也把「生產」這件每個人生命都會經歷的事(生產或被生產)用一把「看到女人露出器官和血就是不良影響」的尺,整段畫錯重點,度量了自己缺乏正確、正面、正常看待生產的程度。我們和「生產行動改革聯盟」很願意為這些參與審議的「電影、兒少保護、性別平等、教育、法律」等各領域專業社會人士,再做一次特別放映,附贈一堂他們缺課太久的生產教育課程。
成人以「保護」之名禁止兒童、少年觀影,忽略了自己應盡的教育、解說、輔導之責,是否需要被「輔導」的,是從未被教導正視身體與性、充滿焦慮的成人呢?
讓我們檢視其他國家的影片分級狀況:美國被選入影展的影片不需要被審核,這是信任並尊重創作者的表現;法國分級的級別雖與台灣類似,但參加影展的影片沒有送審要求;丹麥則是由特別有關的兒童和青少年的media council在為影片把關。
紀錄片為了追求真實與深度,一部片磨上三年五載是常見的事。《祝我好孕》用了四年的時間熬製,拍攝對象把他們的生命、善意毫不保留的與我們分享,只為了給台灣帶來更友善的生產環境。豈料在此同時,《祝我好孕》也將台灣電影分級制度那道無形的牆撞出原形,現行的評審制度必須檢討改進,例如用填表統計的結果為影片分級、評審間缺乏意見交流與思辨,形同用固定的框架套住多元的藝術形式,對具有特殊社會功能的紀錄片來說,更是無形的限制,創作者在評審過程中完全沒有表達想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