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他留在台灣,這個夢想同時也會成為壓垮他的惡夢。」賴導演說,呂老師來到美國,再困苦依然可藉開車賣畫,追求他所想要的走賣人生,也繼續對於藝術的執著,但若留在台灣,連為信仰犧牲奉獻的機會說不定都沒有。
雖然客觀事實如此,呂老師也在他的賣畫生涯,體現他的不羈放的藝術家精神,然而跟著拍攝的過程,時間的遞遺,賴導演也從呂老師與父母妻兒相處的過程,感受到呂老師心中對台灣那想回去,但又望之卻步的心緒。
從呂老師以台灣為背景的繪本,總可藉一筆一筆勾勒出的細膩風景,看出他對人親土親的故土,種種記憶與思念,更能從中體認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畫家渴望歸家的心。但這不是個案,而是時代的產物,整個五零年代出走的人們,都可能共同存在的焦慮 — 有家歸不得的處境。所以賴導演希望藉由落在呂老師身上的鏡頭,讓觀眾知道,不是這些懷抱夢想的人對家的連結感薄弱,他們的夜晚,雖處在另一個地方,呼吸另一處空氣,但心中卻亙久思念故鄉的月亮。
想畫,就畫,就能畫
呂老師的童年夢想,一個是發揮他的天賦,當個能夠恣意創作的畫家,另一個就是回到台灣,回歸他思思念念的故鄉。《想畫,就畫,就能畫》得到金鼎獎,書中的故事盡是呂老師兒時記憶的對映,這本書的完成與得獎,也圓了童年時期至今的希冀,他的繪畫創作,終於得到了故鄉的認可與首肯。賴導演說,在他看來,呂老師也用這繪本,重新塑造他那段帶有陰影的過去,也跟曾經受到壓迫的記憶和解。
呂游銘老師用《想畫,就畫,就能畫》這本書鼓勵孩子,只要一個人勇於做夢,敢於追夢,就能走在夢想的道路上,賴導演則藉紀錄片《童夢》,述說呂老師的故事,告訴觀眾,只要堅持,沒有完成不了的童夢。
文/林珈羽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文:三十年圓一夢 ,他將人生第一本繪本拍成紀錄片- 專訪《童夢》紀錄片賴俊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