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剩下的 70% 客戶就要選擇到更遠的百視達租影片,或是嘗試網飛的服務。而當更多人開始使用網飛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百視達倒閉。最後,網飛取代了原本主宰實體店面銷售的百視達。而這個案例,讓 Katrina 重新思考其他零售業者可能面對的問題。
同時,Katrina 也發現新興的電子商務,雖然很方便,但是卻沒有辦法做到「個人化」。雖然這不會影響客戶購買日用品,但是,在購買需要展示個人品味的東西,例如衣服時,一般電商就無法提供滿意的服務。
於是,Katrina 就開始思考是否能夠將大數據運用在服飾銷售上,讓它變得更「個人化」。他覺得,服飾的搭配和品味,基本上都是一堆的數據,例如:腰圍、材質、顏色、圖案、耐用性等。只要收集足夠的數據,就應該知道某個人會喜歡什麼衣服。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是可行的,Katrina 找了 20 位朋友,請他們填寫了一份有關服飾的詳細問卷,內容包括:尺寸、喜歡的顏色、品牌、風格等,然後他負責為他們採購。Katrina 很快的發現,如果讓朋友們指定他們要的服飾,這個商業模式將無法擴充。於是,他決定要先採購一批服飾,然後從裡面挑選合適的再推薦給他們。
Katrina 在採購時,會先紀錄這些服飾的退貨期,然後根據朋友們的喜歡,將不同的服飾交給他們。朋友在收到就可以試穿,如果他們喜歡 Katrina 推薦的服飾,就可以用原價購買,不喜歡的則退還給 Katrina。至於在退貨期限到之前還沒有辦法賣出服飾,Katrina 就會到原本購買的店辦理退貨。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 Katrina 沒有賺到任何錢,但是,他知道能夠透過資料,去掌握每個人對服飾的喜歡。另外,他也發現每次提供給朋友的紙箱裡不能夠有太多東西。一開始他會放入 10 件服飾,但是,不會有人願意一次試穿那麼多東西。
在對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後,Katrina 開始尋找創業需要的資金。
3. 收集了客戶的喜好,將推薦的服飾直接寄到家裡
2011 年 2 月,Katrina 為 Stitch Fix 募集到 50 萬美金,4 月他從家裡寄出了第一批紙箱(它們被稱為 Fix),5 月他從哈佛商學院畢業,6 月他搬到舊金山,設立了 Stitch Fix 的辦公室。
在 Stitch Fix 草創期間,Katrina 把大部份募集到的資金都拿來購買服飾。因為資金不足,加上 Katrina 對女性服飾比較熟悉,所以一開始,Stitch Fix 只服務女生。在最初 7 個月,Stitch Fix 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網站。在那個時候,來到 Stitch Fix 網站的客戶都只看到「即將開幕,你願意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