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講很不孝,但媽媽走後,我『鬆了一口氣』」手上滿上刀痕的她說出內心恐懼

2016-11-23 09:20

? 人氣

當婚姻關係用如此不堪的方式結束,其中一方為了想積極爭取子女的「同盟」而醜化另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深怕:如果不這麼做,會不會有一天,不只婚姻沒了,連孩子都棄自己而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老師,對不起!雖然我知道這樣講很不孝,很不應該,但我必須誠實地說:媽媽走了以後,我的確很難過,但是更強烈的感覺竟然是『鬆了一口氣』…」

「我猜想:那種感覺,像是從此不再需要因為怕媽媽生氣而不敢與爸爸有太多互動,也毋須顧慮媽媽會不高興而無法挑選自己喜歡的伴侶。媽媽的愛,後來已經成為一種勒索與羈絆,是嗎?」

我緩緩地把每一個字說清楚,雖然她沒正面回應,但淚珠已經不爭氣地滑落臉頰,代她回答。

「可以的話,我想邀請妳的男友下次一起來談!」談話結束前,我說。

她一臉疑惑地看著我。

「如果我評估得沒錯,在你們的親密關係裡,他可能正過著跟你以前一樣的悲慘生活。差別在於『妳以前是受害者,結果現在不小心變成加害者』,所以他需要好好被關心與照顧一下!要不然萬一承受不了,真的跑掉怎麼辦?」我故作嚴肅地說。

她總算破涕為笑。

心理師暖心分析

當父母的婚姻陷入困境或衝突,孩子是最容易被捲入「三角關係」的人。

有許多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好擺佈,甚至錯以為孩子是父母的財產,可當作婚姻談判的籌碼來運用,於是孩子感受到的大多是「我不重要」、「爸爸(或媽媽)不愛我」,或是「爸媽在乎是否能順利離婚大過在乎我的感受」...等。

另一種常見的狀況,則是把孩子當成父母的「情緒配偶」,例如:在婚姻關係中受挫,心理上習慣找孩子「取暖」,獲取慰藉;或是如前述所說:進一步爭取子女的「同盟」而醜化另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卻也間接剝奪了孩子與父母雙方維持互動與建立親密的權利。

對孩子而言,扮演父母的「情緒配偶」時,會有一種「至少有機會保有某一方的愛與認同」的錯覺,但到頭來會發現:為了爭取這份愛與認同,表達對母親(或父親)的「效忠」,孩子時常得僭越親子關係,扮演起情緒照顧者的角色,不願看見父母不快樂、生氣、失落、難過,以為那是自己的責任,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也伴隨而來,使得孩子無法做自己,並發展出許多扭曲的感受,也啃噬親子關係。

療心練習與叮嚀

給孩子:「情緒勒索」的辨識

年幼時的我們,因為勢弱而難以抵抗父母加在我們身上的一切!我們對父母的愛是如此的純粹,一方面渴求他們的愛,另一方面也希望看見他們彼此相愛,以至於為了父母,我們願意做任何事,任何犧牲,只要他們能過得好,並且願意愛我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