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與健康息息相關,這點在醫學上幾乎沒有爭議,肥胖者僅減去5%體重後,就能得到明顯的健康益處。
許多人為了健康以外的理由減重,外觀又是其中最常見的原因。而抽脂手術,正是減少體脂肪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假設透過飲食與運動減去脂肪可以讓人獲得健康,那麼用外科手術直接移除脂肪能不能達成一樣的功效呢?
這是我們今天要來討論的主題:
實驗設計
這是2004年美國學者Klein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的研究,他們招募了15位肥胖的中年婦女,其中8位有葡萄糖不耐,7位有第二型糖尿病。換言之,她們是肥胖且代謝健康不佳的婦女。
做完初始的驗血、身體數值紀錄後,她們接受了皮下抽脂手術。
手術的成果相當理想,或者說驚人?外科醫師從她們身上平均抽出了16-17公升的脂肪/林格氏混合液。
手術結束後10-12週,她們回來接受複檢。術前術後體脂肪重平均下降了9-10公斤,體脂肪率降低6.3-6.7%,腰圍更縮小了12-14公分。在這期間她們被要求維持原來的飲食型態,並保持體重穩定,這少掉的10公斤脂肪應該完全是手術成果。
瘦是瘦下來了,但這些婦女的健康狀況竟完全沒有改變!
在各項代謝指標與血壓上,這些糖尿病婦女完全沒有獲得任何一丁點好處,抽脂前後的微小差異全部都沒有統計上意義。
過去認為脂肪組織產生的發炎因子,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但抽掉了這麼多脂肪,各項發炎指數卻一點也沒改善(未達統計顯著):
簡單來說,代謝問題無法透過抽脂來改善。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脂肪有兩種
就像斯斯一樣,腹部脂肪也有兩種(有點難笑,對不起)
以下是腹部的磁振造影,各位看到腹壁外面一圈白白的,那是「皮下脂肪」,而在中央環繞在腹部臟器周圍的白色團塊,那是「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與胰島素阻抗有高度關聯性,它還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曾有學者手術植入脂肪組織到小鼠的內臟周圍,竟然使它們產生了胰島素阻抗(小鼠表示:...)。
我們現在伸手捏捏肚子上的肥肉,那圈是「皮下脂肪」,也是抽脂手術的主要目標。
會不會移除皮下脂肪沒有用,消去內臟脂肪才有用?我認為很有可能!但以目前的科學研究,我們還不能100%確定。
史考特的看法
我曾提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胰島素阻抗,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點這個連結複習一下。
胰島素:送牛奶的信差。
葡萄糖:牛奶。
血管:馬路。
住家:體內細胞。
小鎮居民平時仰賴信差帶來的牛奶維生,但在供應過剩的情況下,喝不完的牛奶可是會在家裡腐敗的...居民為了自保,開始拒絕信差送來的牛奶,胰島素阻抗就此產生。如果牛奶多到「漫出來」,在街上堆積發臭,糖尿病就產生了。
將這個場景套用在抽脂手術上,各位讀者就能了解為什麼抽脂無法改善代謝了:
抽脂就像把小鎮上早已塞滿牛奶的住宅(脂肪細胞)剷除,可是在牛奶供應量與消耗量不變的情況下,小鎮居民為了自保,還是不會打開門的。
抽脂沒有「解決問題」,而是解決了「解決問題的人」。
要從根本下手,我們必須:
●降低牛奶供應量,也就是控管碳水化合物的質與量。
●增加小鎮居民喝牛奶的胃口,也就是靠運動增加肌肉與代謝率。
對代謝出現問題的人,低GI、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間歇性斷食、重量訓練、有氧運動,才是正途(註:服用糖尿病藥物的患者在改變飲食習慣前,請務必與醫師討論。如藥量沒有隨著飲食增減,可能會產生低血糖風險,不可不慎!)
結語
●抽脂手術無法改善代謝健康。
●內臟脂肪是代謝的主角,皮下脂肪則是個小配角(或甚至沒有角色)。
●糖尿病患的減重還是得靠飲食、運動,才能真正改善健康。
我知道聽來有點八股,但由生活型態產生的問題本來就要靠生活型態解決,健康是沒有捷徑的!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分鐘健身教室(原標題:【觀念】抽脂能改善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