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市的西門紅樓,在日治時期是一處主要服務日本客群的魚菜市場,其竣工並啟用於1908年,雖然不是臺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全臺第一是設於1905年的臺南西市場),也不是臺北市第一座公設市場(臺北第一是南門市場),但卻是今日全島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市場建築物!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日治時期的西門紅樓,可是有許多別名!根據日文版和漢文版的《臺灣日日新報》記載,以及《臺北市役所食料品小賣市場要覽》一書指出,「臺北市場」、「新起市場」、「新起街市場」、「新起街魚菜市場」、「艋舺市場」、「臺北西門市場」、「西門市場」、「臺北西門町市場」、「西門町市場」、「臺北市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等10個稱號,都是西門紅樓舊時的「菜市場名」!
看完上述的介紹,不知會不會讓您感到困惑?市場就市場,哪來那麼多別名?其實上述的名稱,是有時序上的先後,只要掌握幾個時間點,就會出現相對應的稱呼,以下且看筆者的分析:
1908~1921,西門紅樓的舊名可能為「臺北市場」、「新起市場」、「新起街市場」、「新起街魚菜市場」、「艋舺市場」。
1921~1931,「臺北西門市場」、「西門市場」、「臺北西門町市場」、「西門町市場」都是西門紅樓的舊稱之一。
1931~1945,又改稱「臺北市公設西門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以上的年代和名稱區分,是一個簡單但非絕對的分類法則,因為據筆者在整理史料時發現,不同年代的《臺灣日日新報》記者,也有可能會依自己的習慣用語來行文或為圖片加註,但是總體來說,這應是合理可行的區分法。
再者,從西門紅樓如此多的舊名看來,吾人在資料庫中檢索資料時,不妨可試著用各種關鍵字組合,來「旁敲側擊」進行搜尋,說不定這樣會有出人意表的結果出現!
最後,擬用數張珍貴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來為本文作結。而關於臺北西門紅樓的過往,還有很多精彩的事物可以分享,就讓我們保持心胸的開放,繼續在歷史長流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