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80%以上的國民認為不希望接受延命醫療,但實際上在臨終時,幾乎所有人都進行了相關的醫療措施。為什麼大家不想要的醫療,仍然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檢討。
第一,日本可謂是延命至上主義。有可能來自於曾因為戰爭而失去眾多國民生命而來的反動,在民間普遍對生命抱持「比起質量更重視長久」的觀念。舉例來說,1984年曾有過這樣一個最高法院判決:「一條生命的重要性,更勝整個地球。」因此,有些人便有了如下的想法:不管成了什麼樣子,只要活著就好。再來,醫學教育界,也不動如山地懷抱著延命至上主義。
第二,很多人不曾和家人聊過自己希望在什麼樣的前提下死去。根據「改善高齡社會女子協會」的調查結果,曾將自己期許的臨終期醫療方式告知家人的比例,僅有31%,而有留下書面指示的人更是僅僅不到百分之五。自己該怎麼活、該怎麼死,就這樣閉著嘴和眼睛,任由別人來決定,真的好嗎? 如果不知道本人的意願,絕大多數家屬都會選擇延命,這是不難理解的人性弱點。
第三,健保給付和年金等社會制度問題。靜脈注射人工營養、裝設人工呼吸器,醫院可以獲得較高的健保給付。但在救急型的醫院裡,住院久了,醫院可得到的給付會階段式降低,因此醫院會勸說患者接受胃造口,盡快離開醫院。而提到家屬方面的問題,不可否認這社會上,的確有靠家中高齡者的老人年金糊口渡日的人。
第四,醫師沒有盡力施行延命醫療,就有遭到家屬提告的危險性,因此就算有一紙患者本人提出的醫療決定,缺乏法律效力為基礎的現在,醫師仍可能遭遇官司之禍。
最後,是大眾欠缺倫理觀念造成。追根究柢,醫療從業人員、家屬們,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感情上的不捨或其它),將自己也不願承受的無效醫療之苦,加諸在已經無法表達意願的高齡者身上,令其承受折磨至嚥氣。我們應當更守護高齡者的人權。在歐美,高齡者的延命將在倫理層面上構成問題,反而會避免患者因無效醫療多受痛苦。
讓我們來確認自己對臨終期醫療的冀望有哪些
針對臨終階段的治療,進行、不進行以及中止等等,決定醫療介入的程度,在臨床上是極重要的課題。因此,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07年5月,頒佈策定了以實現更貼近患者需求的臨終期醫療為目的的「臨終期醫療決定流程相關指南」。務求讓患者的意願能更反映在臨終期的醫療介入中。以下正是這份指南的重要事項:
1. 能夠確認患者本人意願的情況下,基本以患者本人的意願為前提。
2. 無法確認患者本人意願時,
◎尊重家屬對患者本人意願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