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買東西不需出門,付錢不需用現金,就連旅遊配套也有度身訂做的方案。但唯獨選舉,全球仍維持著最初的樣子。在香港區議會選舉當日,天一亮人們便落街排隊投票。從身份證對照、投票,到點算,整個過程用最原始的人手方式進行。隨著人工智能和演算法愈趨成熟,是否能夠代我們選擇理想人選?
演算法代人了解競選人
歐洲投票觀察(Vote Watch Europe)總監 Doru Frantescu 引進智庫演算法「VoteMatters.eu」,幫助歐盟公民推算出最適合他們的候選人。測驗根據歐盟會議的現實生活,整理出 25 道問題,讓使用者代入政客觀點選擇,再用演算法推測出理念相近的候選人。Frantescu 解釋:「我們的決定很常來自情緒,而非邏輯。因此我們建立這個系統,提供能夠依靠邏輯思維做出明智選擇的途徑。」
美國工程師 Nick Boutelier 與 Taylor Peck 也開發適用於美國人的演算法「ISideWith」,範圍涵蓋地方、全國、和 2020 年總統大選。該系統同樣讓使用者回答一系列有關移民、環境、外交政策的問題,推算出最接近的候選人。系統於 2011 年推出,目前已累積 5,200 萬用戶。Peck 指出:「人們總是驚嘆,原來還很多被媒體忽視的第三方候選人。了解不同選項後,會發現身上有很多共同點。」
Frantescu 說:「或許最終我們會對應該遵循的演算法進行投票,而非政治本身。因為演算法完全依據我們的要求,同時又不會有個人利益衝突。」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集體學習小組負責人 Cesar Hidalgo 也提出類似想法,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完全消除政治人物,來促進公民對民主進程的參與。Hidalgo 推出「增強型民主(Augmented Democracy)」計劃,以數碼化的代理人代為投票,公民則對立法的決定負責。
被演算法蒙在鼓裡
但對於演算法是否能夠真正捕捉政治世界內的複雜情況,外界仍有疑慮。劍橋大學人工智能研究員 Beth Singler 說:「因候選人未擔任過該角色,一切都是推測,無法確保他們會履行承諾,或根據數據預測的方式行事。人們是善變的,你無法預測人們做事一如既往。」
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演算法雖得以監督競選人,相反也可以得知選民的想法。奧斯汀和德州議員曾從「iSideWith」買下匿名數據,以了解市民對乘車共享應用的看法。英國脫歐公投時,負責公投活動的加拿大公司 Aggregate IQ ,亦被發現因應 Facebook 數據,對關注移民議題的用戶植入政治廣告。
Singler 指出:「人工智能無法在決策上做到純粹的中立,而且有可能導致現有的偏見永久化。」尤其如今網絡上,人們依賴人工智能自行排除虛假或欺詐信息。Facebook 被指控允許這種干預破壞英國公投和美國總統大選,現已致力加強平台對不良行為的抗性。
Singler 認為:「我不知道是否能夠相信人工智能的中立性,但我覺得人比系統複雜得多。」英國廣播公司(BBC)文章也總結道,人類生活與網絡密不可分且影響著我們,但投票的最終決定還需我們一人承擔。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演算法能代我們選候選人嗎?)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