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年代造訪巴黎的英國觀光客,例如小說家特洛勒普(Frances Trollope)人等已注意到,在法國當局心目中,名勝古蹟的地位似乎遠優於廁所管線。不過特洛勒普對新建且宏偉的瑪德蓮教堂(Church of the Madeleine)不為所動,反而申論,「我認為對巴黎更有助益的作法,是省下這筆開銷改用於舖設水管,讓自來水流入尋常百姓家。」
法國厭惡洗澡的習俗又因為天主教對裸體長久以來的排斥而加劇,連淨身儀式也蘊含著要洗淨肢體間親密接觸帶來的罪惡。許多修道院女孩洗澡時都得穿著襯衫或連身裙;一本一八四四年出版的衛生手冊上也載明,「身體幾個特定部位」一日只需清洗一次。關於那些一日清洗特定部位數次的女人,手冊教訓說,「我們不建議這麼做;望各位尊重潔淨之神聖性。我們應謹記,任何超過健康與衛生原則界線的行為將不知不覺地導向悲慘的結果。」
不過,有句話我們還是得幫法國說,那就是比起英國,法國長期以來大多數區域都是農村,家用自來水的設置比英國晚。例如,一九三○年時,英國布拉德福德(Bradfort)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家庭擁有自來水、供水設備、而且至少有一間洗手間,百分之四十三的人家還有浴缸。如同其中一位觀察人士所說,「洗澡習慣因此更普及了。」
反觀法國,一九五○年代只有百分之十的家庭有淋浴間,而且僅有百分之五十八有自來水。同個年代裡,有一半的法國人兩年才洗一次澡,十分之三的人一年才洗一次頭。一九五一年時,法國的《拉魯斯醫學百科》(Larousse médical)建議讀者「注意儀容」,不妨「一週洗一次澡」。一九六○年代,德巴希度子爵(Vicomte de Baritault)的英裔妻子發現,他的羅克塔亞德城堡(Roquetaillade)裡共有六十個尿壺,卻沒有馬桶,也沒有浴室。
因此,「偉大的高盧人不洗澡」一說的來源,幾乎可確定是法國鄉村較晚才有自來水的緣故。從二戰返鄉、嗅覺敏感的美國大兵都為此摩擦生氣、氣憤填膺(當時多數法國鄉民若要洗澡就會到鎮上的噴泉旁,像顆水餃沾醬油一樣點到為止)。
《112件法國人讓你抓狂的事》(112 Gripes about the French,戰後美國製作的小冊子,目的是平息美軍對法國人的反感情緒)當中就列出兩條狀詞:法國人不洗澡,而且不像德國人那麼衛生。小冊子試圖為法國解釋,戰時法國人之所以不洗澡是因為德軍控管了肥皂的供給。激戰平息四個月後,配給給法國人的肥皂也才「每個月兩小塊劣質人造品」,換算一下僅二十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