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風車到京劇 韋以丞:能學就學,你不知道哪天會派上用場

2017-01-18 11:01

? 人氣

圖為《東郭》北京讀劇會座談 攝影 李妮.jpg
但他也非如此順風一世,當然有過迷惘,大學重考三次渾渾噩噩不談理想夢想,拿著書跟家人說去補習班卻一人騎車奔去淡水八里看海。圖為《東郭》北京讀劇會座談。(李妮攝).jpg

修練一身技藝下山從軍,退伍後他仍選擇先到紙風車上班,穩定工作一邊找尋演出機會。上班半年自知辦公室坐不久,成了全職演員,「我很幸運,即便有些案子空檔的狀況但始終沒遇上真正絕望的狀態。我也有將近八個月只吃白吐司省錢度日,尤其剛離職那段時間,大家以為我還在上班沒空接戲,只能演紙風車的校巡慢慢撐才把線連起來」,期間遇到前輩總說別怕、撐久就你的,他心裡仍忐忑要怎麼撐?撐多久?「但我沒絕望,我相信只要把自己準備好、夠謙虛也夠熱愛這件事,到處碰壁到處嘗試,讓大家知道你可以做而且能做好」。不屈不撓,細水聚成河流,一路漂盪跨過兩岸,遊走於大小舞台幕前幕後,曾經埋頭苦練的比如京劇最後都派上用場,「去年我是戲曲年:明華園、狂想劇團的《夜奔》、如果兒童劇團的戲也跟戲曲有關,加上即將到來的《東郭》,若是當年在學校沒跟柏君老師認真學,這些戲我哪敢接」。興趣成了功力的傳統戲曲技藝,機會比別人更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傳統與現代能做更徹底的融合】

他喜歡表演更喜歡從全面視野看劇場,想當然也熱愛導演工作,「導演必須看得更全面、給我的成就感也不同,這成就感是我現階段想要的,慢慢轉型、增加一些導演工作」。自大學受柏鈞老師指導愛上京劇,到處上課一路練功,戲曲養分受用無窮。「四年前我去紐約參加林肯中心的導演實驗室,那年主題是喜劇,世界各國七十幾個導演寫上自己認知的喜劇然後邀請紐約線上演員跟我們分組實驗呈現,呈現內容並非完整演戲而是去摸索和演員工作的過程」,當時他面對三十到六十歲的當地演員,看著眼前抽到的義大利即興喜劇題目,京劇和義大利即興喜劇不也有形似的行當嗎?他教了演員幾個基本京劇動作丁字步、雲手、蘭花指配上鍋碗瓢盆隨意敲些不是鑼鼓經的節奏,看演員巧妙無違和的混搭東西方傳統戲曲,「如果換我們自己人來做,能嗎?所以當邢本寧一邀我導《東郭》想也不想就答應了,太想試試看了,現代跟傳統的演員能否油水不分離的融在一起」。

為林奕華《水滸傳》劇照.JPG
他喜歡表演更喜歡從全面視野看劇場,想當然也熱愛導演工作,「導演必須看得更全面、給我的成就感也不同,這成就感是我現階段想要的,慢慢轉型、增加一些導演工作」。圖為林奕華《水滸傳》劇照.JPG

對他來說,打破慣性最困難,花了半生扛起包袱哪來說卸就卸,逐步克服牴觸是這次最大功課。「台灣或中國都在尋找這時代呈現重統藝術的新方式。台灣創作力旺盛這幾年有很多巧妙融合,中國觀眾對戲曲仍有些保守、換種方式演就被說不是戲曲」,越挑戰越要做,就想和觀眾撞擊出些火花,「我也不說這是新編京劇,說不定未來會有人發明專門的新名詞;我要做的就是把以鑄造好的鋼鐵軟化再重組、該留的留該加的加,找一種京劇演員在現代戲劇台上的『鬆』狀態」。

【現在的台灣劇場缺乏健素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