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辦「附卡」真的好嗎?華爾街日報:學會這一招,再也不用「小孩刷卡、爸媽買單」

2020-01-03 16:17

? 人氣

博斯頓認為,與其擔心孩子成年後淪為卡奴、背債一輩子,不如趁著孩子未成年時,及早教導孩子自主理財(圖/Unsplash)

博斯頓認為,與其擔心孩子成年後淪為卡奴、背債一輩子,不如趁著孩子未成年時,及早教導孩子自主理財(圖/Unsplash)

「卡債」是現今社會年輕人常面臨問題。信用卡便利了生活,但輕薄到幾乎無感的刷卡動作,也讓用戶在消費當下看不見背後累積的金額及諸多影響。在台灣,不少父母選擇在孩子上中學後給孩子一張「附卡」自由運用,但也有不少家長對此抱持懷疑態度。到底該不該給孩子信用卡?又該用什麼方式訓練孩子學會自主理財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財富管理公司Financial Fountains創始人暨執行長博斯頓(Lazetta Rainey Braxton)便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分享自身經驗:博斯頓選擇在女兒年滿14歲那天送上一份大禮—一張信用卡。

他女兒14歲生日那天,父母帶著她到銀行,用她從祖父母那裡收到的生日禮金開了她人生第一個簽帳金融卡帳戶。不僅如此,博斯頓還做了另一件事——給她一個刻有她名字的信用卡,讓她能授權成為父母親信用卡帳戶的用戶之一。

給14歲的孩子一張信用卡?相信許多父母都會對此感到無比驚訝。的確,連博斯頓女兒自己一開始都不敢相信。但是作為她的父親,博斯頓很高興能為她送上這份象徵經濟責任的禮物。

博斯頓表示,一個人可能要花上數年、數十年才能學習理財及掌控自身債務問題,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學不會。反觀而言,讓孩子在大人的監督下學習培養良好的信用習慣,不是比在沒有大人幫助的情況下自己去闖來的更安全嗎?

他將這張信用卡視為女兒培養財務管理習慣的延伸。從12歲開始(在她開設自己的銀行帳戶之前),他們每個月會進行一次「家庭理財會議」,用以計算、發放零用錢,並結算完成任務的回報和額外獎勵。女兒會將10%錢交由父母存入自己的賬戶、捐10%給教會,剩下的80%則是現金,由她自己掌控如何分配給短期支出及長期支出。從此以往,她將使用自己的銀行帳戶及信用卡來管理她的支出。博斯頓把和女兒有關的家庭開銷也一併轉入她的銀行帳戶,包括個人健保和服飾支出。這些項目將由她自己負責管理預算,並通過銀行轉帳支付父母這些部分的信用卡賬單。

閱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2.6折以上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除了提升女兒在金錢方面的自主能力,博斯頓也自承,因為過去給予孩子較高水準的生活品質,他希望能透過此舉監督女兒的消費行為,避免她在習慣了高品質生活後,未來無法將生活開銷掌控在自身能力範圍內。

從14歲這麼小的年紀就開始學習管理個人財務、培養以負責任的態度使用信用卡,在成為18歲的獨立大學生之前,她將能在父母的陪同下度過有人指引如何理財的四年。即使她超支,父母也能作為她透支的保障,同時協助她回到她應在的軌道上。理財是一門大學問,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能學會。博斯頓說,他很欣慰自己能送給女兒這份(在財務上)一生受用的生日禮物。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