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妤說多數的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很多時候會用打罵的方式,是想看到孩子做出立即性的改變或回應他們的期待,但卻往往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一個國一的孩子,有次那孩子蹺家,我們還跟他的父親一起去找他,花了很大的心力才找回來呢!」
想起那段回憶,她說那個男孩和父親衝突不斷,每次和父親不要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父親雖然有心改變,但當孩子一有狀況還是會失控出手,然後孩子就會產生更激烈的反抗行為,又增加了父親的焦慮,不斷的惡性循環,情況直到有次媽媽帶這孩子去算命,算命師對父母親說:「這孩子打不得,打了對他未來會產生很糟的影響!」從此之後那位父親竟就不再打那孩子了。
家長並非不愛孩子,而是不知道更好的表達方式
思妤開玩笑的說:「那時真的很想找算命師來跟我們合作呢!」沒想到一句蘊含威脅意味的命運籤言立刻改變這位父親的行為,「這個過程中我彷彿看到一種愛。」那一次她才發現,這些家長不一定是不疼愛孩子,而是可能由於過去自己的生長背景或教育程度,讓他們不知道要如何正確的跟孩子溝通,幫助他們成長。
在那次的經驗中思妤明白如果父母並非不愛孩子,只是沒有認知到更好的教育形式,所以讓她更積極的要與父母溝通,改變他們的思考,讓他們明白更健全的互動方式,不要依賴打罵,提供孩子與家長雙邊的協助。
雖然這需要耗費比較多的時間與精神,但思妤對此卻樂此不疲,「才不要緊呢!看到他們變好我就覺得一切都值了。」在她眼裡,幫助孩子順利的長大,成為一個能夠與別人也與這個社會接軌的獨立個體,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意義。
教育不只有打罵的方式
自從加入人本教育基金會至今,思妤在期間內所接觸到的無數家庭來看,大多數的父母體罰孩子確實是出自於善意的,他們僅是希望立即性的將孩子導正到自己認為好的方向。然而,當懲罰發生當下,親子之間的權力結構不對等,以及孩子沒有逃避的選擇與能力,都會影響他們的認知,甚至最後即便表現父母期待的行為,都只是對於權威的服從。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這句古諺呈現所有愛孩子的父母,在面對體罰的心情。人本教育基金會明白這些家長們背後的無奈,所以想藉由這次「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讓每天都是 430 」的募資,提倡「世界不打小孩日」,讓更多的父母一同參與,在過程中深入暸解體罰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影響,以及告訴父母親們,教育,還有更好的選擇。
(打造一個孩童快樂學習的環境,請參考人本基金會的不打小孩專案)
文/林珈羽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標題:除了打罵應有更好的選擇!人本基金會許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