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遇到同樣的問題,別人得噴三次藥,他噴一次就搞定。以前父親每種一期稻作,光農藥錢就破十萬元,現在他一年花費不超過六萬。為了生產安全的農作物,他在採收前一個月完全不噴藥,改用益菌肥防治病蟲害,每期稻米都送SGS檢驗,512項農藥全數未檢出。
大豆輪作有益水稻生長
顏明賢想種大豆,最大的著眼點是為了水稻。大豆是綠肥作物,在土壤養分不足的狀態下可以固氮,轉化來的養分若在生長期沒用完,還可以留在土壤中給下一期的水稻使用。
只要種過大豆,土壤的肥沃度、有機質、活性都增加不少,水稻生長時,根系自然長得好,根系愈強,吸收養分的能力隨之提高,使得植株更強壯,抵抗力也跟著增強,不易染病。最棒的是,種水稻最怕福壽螺,但改種旱作的大豆後,福壽螺沒有水無法生存,不須農藥就自然消失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去年他不僅第一個跳出來響應轉作非基改大豆,在市農會委託下,也成為代耕團團長,和其他八、九位團員一起到南部學習大豆栽培。而簽約加入轉作計畫的農民,只要負責田間管理、除草、施肥、灌溉,其他像整地、播種、施藥、採收均由代耕團負責,希望藉由第一年的示範,讓大家瞭解大豆的栽培管理模式。
代耕投資門檻高
其實加入代耕團的門檻不低,除了技術,還要自備機器。稻作是水耕,大豆是旱作,許多機器無法通用,儘管市府有部分補助,顏明賢還是得貸款上千萬元添購設備。
市府原本希望市農會收購契作的非基改大豆後,能由團膳業者採購做為學校營養午餐,但由於和進口大豆相比,售價高出兩倍以上,加上團膳業者希望直接採購豆製品方便使用,造成去年生產的非基改大豆滯銷。
今年起,市府改變做法,轉由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承辦計畫,除了收購大豆並負責後端銷售,直接將大豆製成豆漿供應學校營養午餐;契作農民則可以自己決定代耕合作對象,不一定得由代耕團進行。
由於計畫承辦單位與代耕做法都不一樣了,使得當初由市農會成立的代耕團今年的代耕面積驟減,但是機器設備都買了,顏明賢在無奈之餘,只好積極想備案。
「沒關係,我去年就有這個覺悟,如果(代耕)第二年就砍掉了,我自己做。」代耕團的團員幾乎都是他找來的,他告訴大家:「雖然不好賺,但有空的時候閒著也是閒著,大家出來衝衝看。」台中海線地區面積廣大,氣候差異也大,水稻種植時間非常分散,像大肚區在立春時就已經開始插秧播種,大甲區則要過了元宵才開始,顏明賢覺得經過整合後,團員之間的機器可以互相支援,以後不只可以做大豆代耕,連水稻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