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來是翻轉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的一大力量,但對偏鄉小校來說,聘請不到專長老師,孩子只會變得更弱勢。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去年首創「優質樂學翻轉學習」計畫,以「聯盟學區制」打破這個困境,讓教學資源進入偏鄉,也替孩子的未來,帶來更多翻轉的可能性。
「最好玩的是搭上公車這一段,因為他們是第一次搭公車,連我都沒有搭過…」
「電火溪這個我不知道,沒有去過,其實沒有很遠…」
「老師會給我們拍子,我們自己想出好聽的音高,用直笛吹出來,如果不好聽就改一改,老師再結合變成一首曲子…」
台中市外埔區安定國小五年級學生吳采真和陳冠璇你一言我一語,聊起學校這學期的綠活地圖課程,他們騎著自行車走訪外埔區,將沿途所見所聞透過繪畫、編曲、寫作等方式表達出來,小小一本繪本,卻結合了國語、英文、美勞、音樂、體育、社會等課程。能夠有足夠的師資串連,執行這個完整的教學計畫,要歸功於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從105學年度起推動的「優質樂學翻轉學習」。
小校教學時數養不起專長教師
「這個政策主要解決小校專長教師永遠不足的問題。」教育局長彭富源解釋。教育部規定一個老師一週至少要上十八到二十二節左右的課,但對於通常一個年級只有一班,全校才六班的偏鄉小校來說,像英文、美術、音樂、體育、自然等專業課程,根本無法提供足夠時數,讓有些小校選擇不聘專長老師,有些聘到專長老師但還得兼教其他科目。而且因地處偏遠,想吸引適合的師資並不容易。
位於霧峰區的峰谷國小校長陳世穎對此感受深刻:「招考老師常常是:招考一次沒人報名,第二次沒人報名,到了第三次還是沒人報名。」最後招聘到的專長教師通常不是本科系畢業,有的兼了好幾個學校的課,一個禮拜只到學校一天,對學生不熟悉,加上地理位置偏遠,流動率也高。「師資問題會造成偏遠地區的孩子,弱勢變得更弱勢。」
有鑑於此,教育局決定推動偏鄉小學「優質樂學翻轉學習計畫」,這是全國首創的偏鄉學校「聯盟學區制」,由多校共聘專科老師,一次補足偏鄉師資。局長彭富源解釋,「目前的模式是每個學校在既有員額上外加一至兩個專長老師去跑(即輪流至各校教學),不然單獨一個學校外加一個老師還是跑不動。」教育局一開始找了四十七間偏鄉學校的校長開會討論,從中挑選出理念相同、地點相近的組成策略聯盟,最後配對成功的,包括外埔區的馬鳴國小、鐵山國小、安定國小,東勢區成功國小、新成國小、石角國小,以及霧峰區峰谷國小、光正國小。
為了運作順暢,聯盟內的學校在行政系統都做了不少協調。安定國小校長陳素萍以外埔區為例,「以排課來說,國小的課務標準規定,科任老師要二十堂課,導師十六堂,可是共聘老師舟車勞頓,授課時數十八堂就好。」共聘老師分主聘跟從聘,主聘學校可以請老師協助帶領社團,但從聘的學校彼此約定不要再給老師額外的工作,以免負擔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