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台灣無法種非基改大豆?年輕人為家鄉挺身而出,改變台中海線農田風光

2017-02-04 07:30

? 人氣

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大豆採收機出現,可以增加農民的耕種意願。(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大豆採收機出現,可以增加農民的耕種意願。(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為了改變父親傳統種稻方式,必須忍受農藥之苦,顏明賢努力學習安全種植。由於水稻與大豆輪作,可以讓水稻吸收天然養分,還可減少農藥用量,去年他率先響應轉作非基改大豆政策,加入大豆代耕的行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去年,為了配合台中市國中小學營養午餐使用國產非基改大豆食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推廣農民種植非基改大豆,當時承辦計畫的台中市農會詢問農民意願,一開始有八成以上都拒絕,大肚區青農、豪士農坊負責人顏明賢是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加入代耕團的農民。「大家不是擔心補助有多少,而是擔心投資下去,萬一政策一、兩年後改變,該怎麼辦?」顏明賢觀察。

推廣再生稻轉作非基改大豆

三十多年前,台中曾經種植面積遼闊的大豆和小麥,那時一期稻作結束後,農家約有七成的稻田會拿來種大豆或小麥,有的則是種了兩期水稻後,第三期再種。顏明賢家也是如此。

但相較於水稻栽培因農機具發展迅速,早已用機械大面積栽種,大豆卻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採收機出現,在此之前,因為全都得靠人工採收,所以農民紛紛不種了。

十多年前,中部海線地區流行「再生稻」,就是一期稻收成後,「留頭」不休耕,繼續生產二期稻。因為毋需重新整地、播種、育苗及插秧,剛好可以解決海線人口老化、勞力不足的問題,加上生育期較短,約可提早二週收穫,可以避開9月下旬開始的東北季風,而且降低生產成本。

然而,再生稻一般採粗放管理,品質不佳,未熟粒、被害粒、異型粒及碎米粒比率偏高,公糧收購後大都僅能供飼料用米,政府年損失高達十餘億元,因此從2014年起不再收購,農民少了主要銷售管道,收益大幅下滑。台中海線遼闊,是全國最大的再生稻生產縣市,為了解決問題,市府便從去年開始推廣再生稻地區轉作非基改大豆。

2.jpg
大豆植株開花。(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我很支持這個想法,因為我看的是對一期水稻的效益。」顏明賢願意改種非基改大豆的考量,跟別人不同。

傳統種稻飽受農藥之苦

他家從阿公的時代就務農,這是家裡最根本的經濟來源。由於收入多寡關係全家溫飽,他父親也跟其他農民一樣非常重視產量。為求作物生長良好,農藥、化肥施用毫不手軟。

顏明賢退伍後就回家幫忙,每次聽到要噴藥,就開始頭皮發麻,因為父親農藥下得重,每年父子都會農藥中毒,輪流跑急診室,有次兩個人還一起被送進去,隔天早上七點多回家,八點多繼續下田。

他不想繼續過這種生活,便開始跟朋友借書,從農藥學起,接著到處找機會上課,逐漸了解農藥並非像父親那樣噴多就是好,而是得先了解植物特性,要先知道病害、病徵、誘發原因,再來尋找防治方式。「比如一期水稻最容易得到稻熱病,要先了解這個病的特性,靠什麼傳播?誘發原因是因為溫度、濕度,還是露水?只要了解,就知道怎麼預防、處理。」他舉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