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就算存夠養老金,他也不肯退休?《華爾街日報》揭退休人士心聲:這種生活並不健康

2020-01-15 17:23

? 人氣

與其退休後在家無所事事,調查顯示,有更多人在過了65歲之後仍願意待在職場(圖/pexels)

與其退休後在家無所事事,調查顯示,有更多人在過了65歲之後仍願意待在職場(圖/pexels)

很多人辛苦工作了大半輩子,就是希望能趕在65歲前存夠錢,享受悠閒的退休生活。但隨著社會人口結構老化,除了各國政府都紛紛將法定退休年齡往後調整,各國人民實際的平均退休年齡也向後延。《華爾街日報》便大膽指出:對新世代美國人而言,他們根本沒有退休的打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退休」成為新潮流?

「當我和我的同事討論我們未來的人生規劃時,我們沒有人會想著:我到了65歲就要退休並搬到鄉下,整天無所事事。」曾在Google擔任法律助理,現年26歲的凱文.弗雷澤(Kevin Frazier)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約翰.史鐸爾(John D. Stoll)指出,弗雷澤的想法是許多Z世代(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出生)青年的心聲,對他們而言,即便已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且可以領取勞保年金,但他們往往願意繼續待在職場參與勞動工作。

在過去,工作僅被視為一種賺錢的方式,但美國經濟學家艾莉西亞.穆內爾(Alicia Munnell)指出,隨著現代人的工時越來越高、越來越少參加其他的社交活動,工作也成為了一種參與社交,甚至是獲得社會認同的方式。史鐸爾說,比起退休之後無所事事的生活,人們在職場上反而能獲得更多友誼及成就感

「65歲退休」的觀念在美國已經過時?

「65歲退休的觀念來自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因為當時政府為高齡失業人口提供的社會保險金所限制的年齡在65歲以上。」美國經濟學家奧莉薇亞.米契爾(Olivia Mitchell)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

然而,當今美國唯一勞動參與率仍在成長的族群卻落在55歲以上,除了因現代醫療技術發達,使得人均壽命及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增加,波士頓大學研究也顯示,願意待在職場的人們不僅平均壽命較長,罹患失智症、憂鬱症及過胖的風險都比同年齡的退休族群還要低

調查顯示,平均預期退休年齡逐年增加。(圖/華爾街日報)
調查顯示,平均預期退休年齡逐年增加。(圖/華爾街日報)

閱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2.6折以上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而米契爾也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自動化的機械逐漸取代了需要高勞動力的工作,再加上「零工經濟」的興起,使得未來有更多高齡的勞動人口能夠踏出全職工作,轉向工時較少且較有彈性的職缺(像是Uber司機或Airbnb民宿老闆等等),有些學者就稱這些為「不退休工作」(unretirement job)。

史鐸爾自己也表示,他打算在25年內存到足夠的存款,好讓自己能夠「退休」,但這並不代表他將停止工作,而是讓自己的未來「有更多選擇」。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