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怡先談生普:從紅酒標準看茶金融未來發展趨勢

2017-02-03 15:42

? 人氣

2014-2016這兩年,以茶為主的茶金融平台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頭,讓原有的傳統交易模式躍進互聯網金融交易領域,上了平台的茶以翻倍的價格不斷的往上飆升,也吸引了大批資金往平台投資、買賣,以大圓普洱茶交中心來看,從原本一天幾百萬人民幣的成交額到現在一天幾億人民幣的成交額,都說明了這股茶金融交易的火爆投資浪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在這個浪潮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很可能讓整個交易一夕之間化為泡沫,值得我們省思和討論,條列如下 :

買空賣空,僅數字交易無實物交割過戶

目前在所有茶交所及茶交中心的交易盤上,雖然強調買到規定的份額張數可以做提領動作,但卻無實質交割過戶意義,今天買家買的是哪一片茶、是誰賣出的、買到的品質及真偽,皆無標準實物交割程序辦理,僅盤中數字交易,容易淪為炒作,讓投資人無法安心。

(圖/許怡先提供)
茶金融火爆的背後,卻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探討。(圖/許怡先提供)

沒有品飲價值的期貨茶

優值普洱茶發展至今與用來炒作的期貨茶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優質普洱茶擁有品牌價值、茶人價值、原料價值及文創價值,缺一不可之外還要限量發行,才能真正將品飲及收藏的價值體現,而期貨茶恰恰相反,就像以洗錢為目的的藝術品交易喜歡用贗品多過真品一樣,對於金錢掛帥的期貨茶而言,原料成本越低,其在交易價格中占比越低,炒家們更有利可圖,從一開始就沒寄望其品飲價值,卻在盤中交易價格炒得沸沸揚揚,無基本面價值支撐的價格,你買的安心嗎?

無標準的倉儲管理

期貨茶化身成數字在平台交易,茶品在不知名倉庫中睡覺。表面上為交易提供了便利性,實際上卻是茶金融交易的盲點。

期貨茶的價值「理論」上一定要通過現貨交割後的品飲來確定和實現。但若是不在乎茶葉於存倉時的好壞變化,又該如何定義最後交割的茶葉是好是壞?倉儲並非只看乾、濕,從其外在環境溫度和濕度變化,就可能產生無數種排列組合,在茶品發生交割時現貨提領的質量,若無系統程序管理何來標準可言?

上述幾點只是就大方向來論述的觀點,而其中還有許許多多不完善的細節,還需要買茶人本身多觀察了解,而我們也許可以從紅酒指數與其標準來看,形成紅酒指數之前,產業在生產、倉儲、交易便做出極為嚴謹的分級和標準,能作為指數參考的紅酒,基本上都有標準信息供買家參考,以此作為基礎,指數才有買賣的價值,而茶證券化金融,是否也有機會師法紅酒,做出標準,讓茶產業透過金融交易的多元方式,逐步健康、壯大,走向世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