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國際評比台灣學生四年級與八年級的數學和科學成績出爐:台灣表現高居全球第三至六名,然而,學習興趣和自信卻是後面算來的第二至六名。
這樣的新聞時有所聞,說要怪罪體制也不是一兩天的大事,但從生命最初的起點思考:無論國籍,人人都曾經是孩子過,台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到底被抹煞了什麼?我們擁有的國際競爭力,為何無法讓我們由衷的樂於學習?
我的兒子一歲了,這段時間以來我們一家來回居住在台灣與荷蘭;在台灣,我是一位高中老師、母親是三十年經驗的幼教老師;在荷蘭,我婆婆是大學教授、先生是博士候選人,這樣的淵源讓我對於兩地教養觀念深感興趣,不斷思索自己該用什麼態度陪伴兒子成長;跨國觀察與幾番討論後,我想,如果我希望兒子能快樂學習又充滿學習動機,那麼我會「放手讓孩子去玩」。荷蘭人相信,當孩子能投入於「玩」,便能夠培養出種種能力並影響其成年後的生活態度與思維。
「Have fun」或「play」,都是「玩」但大不同
荷蘭人說的「玩」,是have fun/plezier hebben,並不單指台灣人偶有負面意味的play/spelen;想要have fun,重點就在你要自己去探尋how to have fun!/hoe plezier te hebben!
以我兒子還在爬行階段為例,我的荷蘭籍公婆和先生就任他在花園爬、在草地爬、在充滿狗毛屑的地板爬,一開始我還非常頭痛,這麼不乾淨、沒有加安全措施又雜物一堆的環境,加上極度好動又好奇的小男孩,我是一刻都無法把視線抽離兒子,但一段時間過後,我發現,兒子在開放的自然空間接受眾多的刺激,透過觸覺、視覺、嘴巴逐漸建立起他的小小世界,他會靜下來尋找樹葉颯颯從哪個方向的樹梢傳來、將手伸進濕軟的泥巴或享受捏碎乾燥葉片的觸感與聲音,還吃過圍繞牛群富含高蛋白的蒼蠅。
他完全不需要我為他特別設想要玩什麼玩具或布置一個舒適乾淨且無菌的空間,甚至自己發現該如何應對小危險-學會自己下階梯,也知道爬在石頭地上會痛所以出現泰山式用腳掌爬的姿勢;每每只要一放下,兒子就能夠馬上去找他愛拔愛摸的花草,去最多木頭和石塊可以敲打的角落,或是拿來與媽媽分享他找到的東西,「啊啊啊啊」的若有所語然後把東西塞到我的手上。
你知道嗎?當卸下所謂的細菌啊病毒啊的防備心和所有覺得麻煩的假想藩籬,盡可能的讓他嘗試與探索後,你會發現,他不只會玩,他還知道他要玩什麼、怎麼玩他會開心,也玩出認識世界的能力。這是從小就能培養的have fun and enjoy himself/plezier hebben en daar van genieten的「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