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溝通」能力,就不會有「團隊」
在硬體與代工的時代,我們只要向世界證明我們的良率比別人高,同一個規格,我們的成本可以更低,或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快,但是到了品牌、軟體,與服務的時代,考驗的是把「問題」轉化為「產品」的能力;考驗的是讓「概念」藉由各種管道,快速「傳遞」的能力;考驗的是把「一盤散沙」組合成「一支精兵」的能力,以上三種能力,分別是產品管理、行銷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全都是由溝通與社交組成。
不管產品管理如何發展,它的核心價值不外乎是把人類的需求轉化成產品的規格設計,並實作出來,你當然可以照著教科書上面的方式作問卷跟用一大堆 MBA 量化的方法分析,但是在銅板的另一邊,質化的方法同樣也是無可或缺,而質化方法的基礎,基本上就只是跟對象好好的坐下來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行銷管理跟溝通有很大的關係,我認為,其中一個最難的部分在於精準的表達出你想傳達的訊息,你可以花大錢,用各種管道傳達出很混亂的產品訊息,對公司整體幫助不大,或是精準的把所有的資源都投資在一致與有效的溝通訊息上面,然後 Just do it。
最後,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事的,你需要有你的團隊,於是問題來了,人家為什麼要聽你指揮?絕對不是因為你是創辦人或是官做得比較大,你需要運用絕佳的溝通技巧去傳達你所擘畫的願景,你必須要使出渾身的人際技巧讓大家跟隨你的步伐往前衝刺,沒有溝通與社交這兩項能力,根本不會有團隊可言。
發展國際級的品牌,更得學習如何溝通出自己的價值
現實是,台灣市場很小,很多產業如果只靠我們的內需市場,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就算全台灣的 PC 全都用宏碁的,也沒有辦法養得起宏碁這間公司。宏碁 2013 Q3 PC 出貨量是 666 萬台,夠整個台灣 1/4 的人口換全新的電腦,但是宏碁 2013 整年是在虧錢的狀態,換句話說,不賣國外市場,就算全台灣每個人買一台宏碁的 PC ,當年度宏碁都沒有辦法轉虧為盈)。
因此,我們如果要發展一個國際級的品牌或是服務,溝通與社交的對象也絕對不能僅僅是我們早就爛熟的台灣同胞,要在別人的市場成功,我們必須要能夠精通不同文化國籍的市場溝通與社交才行。
這其實非常困難。
我在矽谷工作的這段時間,發現如果不是從小就在當地生長的 ABC ,長大後,尤其是大學後才到這邊來的菁英們很難打進這裡的主流社會,假日會跟一幫同是台灣來的朋友混在一起,如果當地台灣人少些,交遊的對象很可能就會加入中國人與香港人,人際關係鮮少延伸到市場的主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