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次,我因為兒子的尿尿灑出來、我必須蹲在地上擦拭,而怒氣沖天、髒話連連。有時候我也會忍不住跟他抱怨:「下次瞄準一點啊!」但是轉念一想,這又不是他的錯,就會很後悔自己怎麼這麼沒耐心。
是呀!這真的不是他的錯,也不是我的錯啊!如果每個廁所都有適合兒童高度的馬桶,讓小孩能好好安心上廁所,誰又會希望連上個廁所都要如臨大敵呢?
兒童如廁的障礙與歧視
我不知道妳有沒有這種經驗,但是好多次,當我陪兒子去上廁所,我都有一種陪身障者去上廁所的感覺。我當然知道兒子不是身障者,也知道身障者和他們的照顧者所面臨到的困難是更巨大的。但是妳想想,當一個一百公分左右(或者不到一百公分)的孩童走進成人的廁所、去上成人的馬桶、踮起腳用成人的洗手台,他會不會覺得像是來到一個巨人的國度呢?如果有一天我們來到一個巨人國,所有的事物、設施都是給巨人使用的,我們會不會覺得有障礙?
會,我們當然會覺得有障礙,而且會覺得受歧視。這個社會對身障者本來就很不友善,騎樓高低起伏的路面或沒有人行道的小巷子很難讓輪椅通過(而且常常有人在路邊停車,行人還要繞道),許多地方沒有可以讓輪椅有足夠空間進去的電梯(或根本沒電梯),無障礙廁所缺了照護床還是障礙...
類似的困境,兒童也會遇到,只是程度和身障者不同,還有困難的點也不同。輪椅沒辦法走的地方,娃娃車也不能走。嬰幼兒媽媽可以抱在手上、背在身上,長大一點後小孩可以自己走,這一點確實是比身障者方便許多。但是,有些地方嬰幼兒去了會被人白眼(因為他們就是會自然而然發出一些聲音,「擾亂」清淨),有些地方甚至明文規定不准小孩進入。
如果今天這些地方規定的是「不准身障者進入」,所有人都會說,這是明明白白的歧視。但是,因為對象是小孩,所以這歧視就不再是明明白白的了。總會有人跳出來說:「我只是想安靜吃頓飯有這麼困難嗎?」「不會管教就不要帶出來啊!」「小孩就是要適應社會啊!」同樣是弱勢,同樣是歧視弱勢,人們在面對身障者時還要顧及一下「政治正確」(當然,這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長期抗爭得來的成果),但面對孩童,很少人會覺得他們在歧視。
可是,當一個小孩連解決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會遇到問題,那怎麼不是歧視?而當他的需求不被重視,旁邊的大人不去思考社會是否有結構上、系統上的問題,只會覺得小孩或他們的父母無法「適應」是他們自己的錯(很多人都很愛說:「我當年還不是這樣過來的?」潛台詞就是:「為什麼你不能像我一樣默默忍受?」),那不正是歧視中的歧視?
一個更能看到不同需求的環境
我心目中一個有同理心的社會,是可以去看到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然後在可能的範圍內,試著在各種需要之間取得平衡。當然,讓所有人的需要都得到百分之百的滿足,是不可能的。但是,當我們開始去試圖改變,也許這個世界對許多人來說,都會變得舒服一點。
我希望當我的孩子在長大過程中需要適應的社會,並不是一塊不可以改變的鐵板,而是像黏土一樣可以被改變、塑造、打開、可以隨著人類本能的需要去被調整。只有這樣,它才是一個人性的社會,而不是一個由規則堆疊起來的、把人關在裡面的牢籠。
作者|林蔚昀
遊走於文學創作與翻譯的自由文字工作者。曾在英國求學,後來因為一張波蘭海報來到波蘭,在波蘭結婚生子。多年來透過翻譯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二〇一三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喜歡體驗多元文化生活,並且把這生活中的各種稜角和喜怒哀樂化為文字。目前與波蘭老公與兒子回台居住,準備迎接第二個孩子。
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兒一狗四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果力文化《遜媽咪交換日記:一樣的育兒關卡,不一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