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等時間到了,真的要執行長期計畫,長期的選擇又變成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再度失去耐性,結果就是我們修改計畫,該做的事晚一點再說。也因此等一年過去時,再度面臨現在就拿一百,還是再等一週拿一○五元的抉擇,此時我們會改變先前的長期計畫,現在就拿走一百元。
很多人無法存夠退休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存錢代表晚一點才消費─把今天的錢留給明天。然而雙曲貼現告訴我們, 我們會寧願今天就把錢花掉,不會等以後,雖然我們的確想替未來存錢。於是,等未來到了之後,偏好當下的謬誤再度出現, 再次選擇今天就消費,而不是存錢。換句話說,人類天生就喜歡說:「我以後會多存一點錢」,但每次都食言。
如果說雙曲貼現是人們無法好好存錢的主因,能否從這個原因下手,想辦法改變行為?雙曲貼現主要涉及三個因素:一、未能替未來的自己好好負責;二、有能力透過未來的選擇改變計畫;三、短期耐心VS. 長期耐心。我們可以從這三件事著手, 打敗雙曲貼現。
替未來的自己負責
再回想一下點心推車的例子。當下這個時刻的你,眼睛盯著推車上琳琅滿目的甜點,想著咬下那個看起來很美味的法式閃電泡芙,感覺會有多美好。你把那塊甜點放進嘴裡時,是在預期未來的自己,將想辦法修正現在多攝取的熱量。然而,輪到每一個未來的自己做決定時,他們看著甜點推車,也做了同樣的決定,再把問題留給以後的自己,一直持續下去。
如果要做出最好的規畫,我們得和所有未來的自己商量好,意識到自己要過很長的人生。知道今天的自己,將影響未來的自己,才可能讓百年生活過得好。我們可以靠「行為推力」(behavioural nudge),助自己一臂之力。各位可以想像,我們坐在椅子上規畫自己的財務時,其實像是在替「別人」規畫─未來的自己。或是再想像一下,如果八十歲的自己正坐在身旁,那個你,會希望你把什麼事納入考量?
一項有趣的研究甚至使用老化運算軟體,預測受試者年紀增長時的容貌。圖7.2 為其中一位研究人員的年齡增長運算結果,圖中可以看到他老年時的數位模擬長相。研究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意外拿到一千美元,接著從四個選項中,挑出自己會如何處理那筆錢:一、替親朋好友買點好東西;二、投資退休基金;三、奢侈地玩一下;四、存進支票帳戶。看到自己老年模樣的受試者,存的錢是沒被老年影像「推一把」的兩倍($172 VS. $8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顯然就算被推了一把,大家還是偏好及時行樂。
照著計畫走
替未來預做準備,有時代表得晚一點再享受,做長遠的打算。然而,我們經常改變決定、改變計畫。自動化的財務決定, 則讓我們比較沒機會改變心意。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設定自動將活動帳戶的錢,轉到儲蓄帳戶。令人莞爾的是,自動存錢有效用,也是因為前文提到的家庭投資組合的慣性問題,只不過這一次慣性是好事─一旦習慣了,就會一直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