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有人懷疑病毒源自蝙蝠。科學研究顯示,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單是人類已知就有200種,但人蝠之間剪不斷的關係卻成防疫一大難關。
每週六早晨,十多名泰國叻丕省(Ratchaburi)的村民會爬入Khao Chong Phran蝙蝠洞,蒐集洞內皺唇犬吻蝠的糞便。村民們只消3小時就能採集多達500桶的蝙蝠糞便,然後打包賣給一旁的蝙蝠洞寺當肥料,可以賺進約2400美元(約新台幣7萬2000元),約1公斤的蝙蝠糞便所得,就能達到單日最低薪資。
傳人病毒 蝙蝠身上最多
據科學期刊Viruses近期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至今在全球的蝙蝠身上確認至少200種冠狀病毒;由哥倫比亞大學與其他單位研究人員做的另一項研究,在墨西哥的606個蝙蝠樣本裡找到12種新的冠狀病毒。蝙蝠因自身特殊的免疫系統,不會因這些病毒發病。
疾病生態學家達斯札克(Peter Daszak)一篇2017年刊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指出,帶有可能傳染人類的哺乳動物病毒裡,蝙蝠所佔比例最高。除蝙蝠之外,麝香貓與駱駝也被發現是中間宿主,會輾轉將冠狀病毒傳到人類。
相較疾病生態學家會穿戴全身防護服、面罩與手套去洞穴調查,叻丕省蒐集蝙蝠糞便的村民多只穿長袖長褲,再拿件T恤包著頭充當面罩。雖然乾的蝙蝠糞便傳染風險較低,但進洞的人仍可能因未乾的蝙蝠尿液、唾液而有感染病毒的風險。
亞太若干地區 蝙蝠具高經濟價值
即便幾週下來,泰國通報的武漢肺炎病例從1例增至35例,但仍未讓蒐集糞便的村民有所警惕。蝙蝠在叻丕省具有很高經濟價值,不光糞便可供施肥,蝙蝠在當地還扮演授粉與害蟲防治角色,蝙蝠洞早就被宣布為一處聖殿,禁止殺害或吃蝙蝠。
在亞洲與密克羅尼西亞某些地方,人們會在野外抓蝙蝠,將肉拿到市場賣或在家食用,雖然消耗量有限,但在太平洋島國帛琉或印尼一些肉類稀少的地方,蝙蝠肉仍被視為是地方珍饈。
新加坡杜克-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School)負責這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防疫計畫的專家王林發(Wang Linfa,音譯)說:「理論上,去碰蝙蝠就可能讓人暴露於病毒傳染風險,因為蝙蝠身上的病毒實在太多了。」
研究蝙蝠20多年的泰國新興傳染病中心副主任蘇帕蓬(Supaporn Watcharaprueksadee)說:「病毒隨時在進化,根本沒法知道何時會突變並對人有危險性,最佳預防之道就是減少有風險的行為。」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