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是蝙蝠的錯? 防檢局長:近五年監測顯示,台灣原生蝙蝠不具感染人能力

2020-02-06 13:00

? 人氣

農委會防檢局長杜文珍表示,近五年來的監測,未從蝙蝠體內發現狂犬病毒,以及人畜共通的冠狀病毒。 (圖/環境資訊中心)

農委會防檢局長杜文珍表示,近五年來的監測,未從蝙蝠體內發現狂犬病毒,以及人畜共通的冠狀病毒。 (圖/環境資訊中心)

隨著「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擴散,全球繃緊神經抗疫,就怕2003年SARS噩夢捲土重來。在這波解析病毒過程中,蝙蝠扮演的角色再度受關注。事實上台灣在歷經SARS、狂犬病、禽流感等疫病衝擊後,相關的野生動物監測機制已經搭建。農委會防檢局長杜文珍表示,近五年來的監測,未從蝙蝠體內發現狂犬病毒,以及人畜共通的冠狀病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自從SARS之後,就關注蝙蝠野生族群監測,不但能及時預警,並且並未發現武漢病毒。杜文珍認為,大眾將武漢肺炎和蝙蝠連結,很可能是因從人體分離出來的病毒株,和從某種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很類似。但兩者之間很接近並不代表是相同的病毒株,這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目前武漢肺炎的起源、管道、傳播媒介、會不會傳給寵物等,眾說紛紜,無論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或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都未有定論,杜文珍呼籲民眾不宜過多連結與猜測。而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最安全的距離,就是不干擾、不接觸。

「一個地球,健康一體」(one earth, one health)的「保育醫學」概念,強調生物圈共同的健康,人類既然無法排除野生動物獨自生存,就須認知到野生動物健康更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人無法排除在生態系統之外。因此,保護好生物圈,將野生動物照顧好,人類也會跟著好。

保育醫學因此強調野生動物疾病監測,野生動物好,人類才會跟著好。台灣島上的蝙蝠長期監測中,有些物種帶有病毒。2018年防檢局發布的訊息提及,從幾個東亞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監測案例及新北市拾獲的絨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身上帶有「台灣特有蝙蝠麗沙病毒」,並非狂犬病毒、也不具有感染人的能力,相關資訊也會適時公布、預警。

至於病毒傳染管道,也未必是蝙蝠傳人。以狂犬病毒為例,全球1411種蝙蝠中,只有三種以血為食,因人類誤解與干擾,其中毛腿吸血蝠(Diphylla ecaudata)和白翼吸血蝠(Diaemus youngi)兩種已瀕絕;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較為常見,科學證明會傳染狂犬病毒,但台灣並沒有食血性蝙蝠;而且也不需因蝙蝠食血而有刻板印象,人類也食血,例如豬血糕、鴨血、豬血腸。

長年研究蝙蝠的鄭錫奇說,本土蝙蝠與島上居民相處數百年,除非研究人員捕捉時被咬,並未發生過主動攻擊人類的案例;建議大眾培養與蝙蝠相處的正確態度,不須恐慌,也不要家裡有蝙蝠就擔心會感染狂犬病。「蝙蝠就和鼬獾、獼猴、松鼠等野生動物一樣,都不該干擾、接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