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教我們該如何活,但你有想過我們該如何「死」嗎?2013年,有「日本國民奶奶」之稱的著名演員樹木希林在日本金像獎奪下影后,獲獎時卻說出自己全身佈滿癌細胞、不知道還能再活多久的驚人致詞,「搞不好明年就不能參加了呢,但算了,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說吧!」
樹木希林雲淡風輕的生死觀引起各界譁然,卻也恰恰說出了很多人不敢說的心聲;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死亡」這個避不掉的詞變成難以開口、卻終須面臨的問題,無論對老人還是子女而言,理性上都知道要好好討論身後之事,感性上卻又說不出口,各自揣懷心思、逃避著「不吉利」的話題。
優雅面對死亡,自己的喪禮自己決定
「人都會死,至少要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樹木希林(1943~2018)
面臨死亡,日本演員樹木希林顯得十分優雅從容,在還活著的時候盡力活得美好,等到死亡來臨,也就牽著死神的手翩翩走完紅毯。他不疾不徐、無畏無懼,使得日本、甚至整個華人世界對於死亡有了不同的觀看角度。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相信不少中年以上的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看著身邊的長輩一個一個離世,想著接下來又會是誰、甚麼時候輪到自己……但又因我們都害怕談論死亡,在面對死亡這個必無可避的議題時,我們常選擇拖延、逃避的態度,如此一再拖延,就讓死亡成了某種突然迫近的意外。
但隨著人口結構急遽老化、社會風氣日漸開放,目前北歐、日本、中國等國都開始推出相關因應措施,鼓勵老人與其家人正視這個遲早要面對的問題,並且趁早討論。
例如日本的「終活」(「為了迎接人生終點所進行的準備活動」簡稱)就類似預立遺囑,會在清單中列出各種臨終時所需做、應做的事項,如簡單自傳、財產清單、生命末期的醫療模式、葬禮形式、往生後希望通知和不希望通知的親友,以及財產繼承權安排等。終活不只是呼應日本人「害怕給人添麻煩」的性格,也是要確保人人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離開。
華人世界避諱談死,最終空留遺憾
樹木希林之所以成為典範,正是因為絕大多數華人仍舊將談論死亡視為不吉利的事,有些老人會自己提及身後事,其中有些是真的想為未來做打算,但也不乏有「假裝看開」者,希望透過講反話獲得子女們的安慰;而若子女們主動提及,則會被視為在詛咒老人家、說不吉利的話。這諸多對死亡既恐懼、又希望提早做準備的矛盾心情,讓許多人拖著拖著,就到了來不及的時候。
根據《中國青年報》的報導,中國首個公益遺囑庫「中華遺囑庫」每日都大排長龍,不少人到了老時才意識到預立遺囑的重要性,為了趕立遺囑不惜漏夜排隊;也有些人沒那麼幸運,在幾乎失去意識時才由家屬推進門要立遺囑,卻因「無法確認當事人意志」而吃了閉門羹。這些都是肇因於華人對於死亡的忌諱,使老人與其家屬無法及早談論遺產、喪禮等事宜,最終連走的方式都沒能從自己的願。
其實不管年齡、身體狀況如何,事先討論後事都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死亡也可以如樹木希林一般從容優雅,用自己喜歡的面貌與世界道別。所以倘若身邊有年邁長輩,或是對自己的後事有所期許,都可以趁著意識清晰,先與親朋好友討論、去公證預立遺囑,甚至拍個美美的「預拍遺照」,像欣喜迎接出生一樣,灑脫自在的離去。
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過程,樹木希林以自己的生命向我們示範了何謂釋然;面對死後的世界,我們常因未知而感到恐懼,但人生的每一步也都不可預期,我們不也是走到了這裡?或許提早為後事做準備,也是一種好好向世界說再見的方式。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