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存夠養老金了嗎?退休後,一個月到底要花多少錢?台灣人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同時,也迎來退休計畫新挑戰。《華爾街日報》揭露,退休計畫中常見的的問題第一名,其實是:「我還能活多久?」
壽命長度之所以會大幅影響退休規劃,主要原因在於多數人規劃養老金時,其實都沒有仔細依照日常用度,精算每日開銷,大多只是大略擬出一個看似安全的數字。《華爾街日報》採訪第一線理財專員便表示,每當用菜價、生活用品價格等等詳細算出生活開銷給客戶看的時候,許多人都會驚呼「太多了吧!」發現退休後的開銷比自己預期的還要多出不少。
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而在人生結束之前,有多少年是健康的?又有多少年是亟需醫療資源的?壽命和健康是當今退休計畫最大的兩個未知數,而針對這兩個變數的計算,《華爾街日報》特別撰文分析了現今常用的壽命預測方式。
一、《華爾街日報》實測,用大數據預測壽命
一些新創生技公司結合了基因和其他測試,評估民眾患上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的可能性。學術研究表明,財富和教育程度與預期壽命高度相關。有了更精確的預期壽命預測,人們就可以在更充分的資訊上做出理財判斷,比如什麽時候退休、什麽時候申請社會保險、存多少錢、花多少錢、是買年金還是人壽保險。
《華爾街日報》女記者實際使用一個線上測試網站,網站會先要求填入一些個人資料,包括年齡和性別,以及關於友誼、婚姻狀況、壓力、教育、血壓等方面的問題。實測結果顯示,該名記者將活到103歲,比女性平均年齡還年長20年。
不過,《華爾街日報》專訪理財顧問表示,他們在規劃養老基金時並不會考慮壽命預測技術,因為身體不好的人也有可能會活到95歲,也可能身邊的配偶相當長壽,「大多數人至少應該考慮到,不管他們有多健康,他們都可能面臨巨大的醫療成本」。
也有不少專家批評,這種以大數據為準的預測方式,通常會測出「誇大」的結果,專家也指出,與其知道自己會活多久,我們更該假設,在生命結束時將會有大約三到四年健康狀況不佳,且亟需醫療資源的時期。
閱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2.6折以上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二、基因影響壽命,生技公司用基因分析衰老指標
越來越多的生技公司透過血液或唾液來分析衰老的內部指標,米列夫斯基教授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說,他的妻子最近在他50歲生日時送給他一個試劑盒。他把唾液吐進一個試管,六周後,檢驗公司通知他,他的「生理年齡」是42歲。美國老齡化研究聯合會主任泰德也表示,基因測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預測性」。
不過,一些專家對壽命預測不以為意,畢竟生命難保有意外。但對於想要縝密規劃養老基金的人們來說,不論是大數據推估或者基因測試,都是能夠更加了解自己身體狀況的指標。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