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洋的相處
帶歐美客人出海浮潛,只需要該海域的安全說明、注意事項,游動路線方向,不需救生衣也不用游泳圈,一下水各個水中蛟龍。
如果父母會潛水,小孩在未滿10歲還不能考潛水證時,會讓他們參加深度約2公尺的體驗潛水(泡泡小勇士)。滿10歲就會送去考潛水證照,之後就能全家人一起潛水,馬爾地夫就經常看到全家大小一起來潛水。
帶著中國客人出海,即使水溫有30度,一碰到水會大喊好冰,穿著救生衣還抓著救生圈,仍然從頭驚慌尖叫,催眠自己臉一碰水就不能呼吸,常常會出現一些「為什麼海水是鹹的」、「為什麼踩不到底」、「怎麼沒有繩子抓」、「穿著蛙鞋我怎麼走路」、「不帶面鏡不行嗎」……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在澳洲郵輪工作時,極少有亞洲客人,有次難得的遇到一對中國年輕夫妻,船長說他們水性不好,要我多照顧他們,於是安排一對一超級VIP待遇,讓他們穿著救生衣,手還抓著救生圈,心想這樣應該能讓他們安心浮潛了。
怎麼知道他們才剛下水就驚聲尖叫急忙上船,預計三天兩夜的行程,第一個早上就喊卡,只得安排其他船送他們回去,船上的所有人都大感不可思議。
在馬爾地夫也常見中國客人只有踩水拍照而不敢去浮潛,我們常想,大老遠地舟車勞頓,花了這麼多時間金錢就是為了一探印度洋的美景,人到了卻不敢下水,寧願坐在沙灘上玩手機,都替他們大感遺憾。
對人生的態度
在澳洲西部某個沙灘看到一個約5歲的小孩被沙灘上的玻璃割傷腳,血流如注,小孩子泣不成聲,媽媽送去醫護站包紮,然後對著他說,下次去海邊要記得穿鞋保護雙腳,孩子擦擦淚點點頭接著就繼續在沙灘玩,澳洲人常說Nothing beats Aussie(沒什麼能打敗澳洲人)。
在馬來西亞時,遇到個中國小男孩,被木頭扎到手指,一個針孔大的傷口,島上的醫生取出後,媽媽堅持得送大醫院,萬一傷口感染出事怎麼辦,難得的假期從那一刻畫下句點。
我們該做的是親近戶外自然
台灣四面環海不過靠的是消波塊,台灣人與大海的距離就被這樣阻隔了,坐擁山林、海洋豐富自然資源,我們卻都只去到邊,去海邊沙灘戲水山上烤肉野餐,有多少人真正親近海洋踏上森林,而非連到玉山登頂都有套裝行程。
在馬爾地夫時經常聽到中國客人看著歐美客人外國人都好會游泳喔,一種羨慕跟崇拜的語氣,我常跟他們說,你的孩子也能像他們這樣,只要你帶他們多去戶外,跟自然相處,他長大後會比這些外國人更厲害。
夏天即將到來之際,游泳高手的你,快點出門去玩吧。
還不會游泳的你,加點油,你也可以是今年最耀眼的美人魚/海王子。
有孩子的你,周末烤肉露營時也交派一些工作交給他們吧。
(封面圖片來源:zilupe@flickr,為示意圖,非當事人)
責任編輯/謝孟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