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4實驗室分工做疫苗,四月開始動物實驗!顯微鏡下的病毒真面目竟然長這樣

2020-03-29 09:30

? 人氣

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張雯研究員則另闢蹊徑,研發「減毒牛痘病毒疫苗」。概念是:以基因重組技術製造突變的牛痘病毒,減弱其毒性、傳染力,再讓牛痘病毒去表現棘蛋白,偽裝成新冠病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研院生醫所的胡哲銘長聘副研究員則研發可模仿冠狀病毒的「奈米疫苗」,以生物性原料製作中空奈米粒子,外面黏上新冠病毒的棘蛋白 (次單元抗原),內部裝入可刺激免疫系統反應的佐劑,調整免疫系統對於次單位抗原的反應,減少過敏。目前已經找到候選疫苗,打在老鼠身上可產生抗體,即將進入下一步動物實驗階段。

02(圖/研之有物)
(圖/研之有物)

製備出候選疫苗,接下來的關鍵是細胞及動物試驗的建立。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人體,卻不容易感染一般實驗動物,所以必須備製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式。目前,生醫所陶秘華研究員正緊鑼密鼓修改實驗小鼠的基因,生產可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基改老鼠,提供其他研究員測試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和保護力。生醫所林宜玲研究員也積極建立病毒培養及測試平台,以提供病毒來源……疫苗研發的每個環節,需要不同的專業實驗室互相支援、合作,團體作戰!

疫苗研發為什麼快不了?

那麼,到底還要多久才有疫苗可用?胡哲銘表示:

預防性的疫苗是打在健康的人體,必須嚴格要求安全性和保護力,每個步驟都不可倉促行事,正常情況下從數年到數十年都有可能!

目前宣布已找到疫苗的新聞,皆只是找到疫苗「候選人」,還不是真正的「當選人」,仍需要漫長的測試。儘管因為疫情嚴峻,3 月 17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簡稱為 FDA) 特許一種 mRNA 疫苗「候選人」跳過動物實驗,進入人體臨床測試,但是否能產生有效抗體、安不安全,也還需要數月觀察。不過,以疫苗研發的經驗來說,此等速度已是前所未見。

以一般候選疫苗來說,必須先在小型動物 (像老鼠) 身上測試證明安全、達到一定保護性,然後進入大型動物 (像猴子) 實驗,確定安全、有效,才能進入三階段人體臨床實驗。除非候選疫苗的劑型和過去疫苗很像、只稍微改變,才有可能跳過動物實驗,直接進入人體臨床測試。人體臨床測試又分為三期:

臨床一期:有些人打疫苗後可能出現發燒或更嚴重的副作用,需要確認施打的安全劑量和劑型,在人體上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在可接受範圍內。

臨床二期:進行小規模測試,也是最困難階段,要找到兩組,每組 50~100 人,一組施打,一組不施打,持續追蹤一到兩年時間,確認疫苗具保護力。

臨床三期:進行大規模測試,多達 250~1000 病人。 當一、二、三期測試都完成,才會進入生產階段。研發時間短的可能半年、一年,長的需要幾十年,甚至未必會成功,如愛滋病疫苗已經研究 20 年以上,革命仍未成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